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面临的成长困难,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与忽视的问题。这些困难既包括物质上的缺乏,也涉及情感、心灵上的缺失。尽管各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及公众已经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和行动去帮助和抚慰他们,但物质上的需求容易满足,情感与心灵上的缺失却难以填补。
父母的关爱、照看、教育,是成长期孩子最需要的,对于他们性格、人格、心理、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被托养或寄养,疏于管教、缺少关爱和正确的教育,已成了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的现状。
我国目前有2300万留守儿童。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管缺位和学校安全缺失,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父母外出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被发现却影响深远。
有调查称,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到城市,他们到城里打工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但同时,快速城镇化使得有关流动人口管理的制度、工作机制、社会保障尚未完全跟上,加上他们在城市里的生活成本与负担加重,使得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而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又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工作,轻易离开城市。因此,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却成为事实上的“孤儿”。
必须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已经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各级教育部门和团组织共同开展了以县为单位的摸底统计工作,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并实行动态更新,还大力支持和鼓励志愿服务团队和志愿者到学校开展关爱志愿服务及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等活动,但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同时,必须建立起一套长效而完善的解决方案,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健全工作机制、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等。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与希望,留守儿童不是一群孤立的孩子,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教育问题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未来发展,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力量,关照他们的内心,关注我们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