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现代商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2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人售菜”:权宜之计还是独辟蹊径
本报记者 潘笑天

在上海的标准化菜场中,“无人售菜”的尝试颇受关注。“无人售菜”是权宜之计还是独辟蹊径?日前,记者进行了探访。

不靠喷水撑门面 价格便宜一两成

“这草头便宜!别的摊位一斤12块钱,这里只要7块3毛。”一大早,江阿姨赶来上海市普陀区长风集贸市场,在强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直销点买了满满一袋子菜。“新鲜!不靠喷水撑门面,干干净净能存放5天呢!”她边向记者传授“门道”,边往投币箱里投下16元。

强丰直销点是沪上“无人售菜”的试点摊位之一。目前,已先后在普陀区的蓝田、华池、长风、申泉和高陵菜场铺点,蔬菜自选、投币自助。摊位上,包装好的无公害蔬菜按1元至4元的总价分类,价格便宜一到两成,节日期间,部分菜更是便宜近一半。

“大家投币挺自觉,不少来买菜的‘马大嫂’还当起义务宣传员,相互提醒投币。”张老伯说,卖菜的讲信用,买菜的也该讲诚信。

一旁,穿着入时的小伙儿刘风戴着手机耳机正联系进货。“之前在这儿卖散装菜,操心的事儿多,改‘无人售菜’后省心了,我负责几个点的补货和维护,事儿少,销路不愁。”

凌晨四点送鲜菜 一月试行收回本

摊位上的菜来自合作社的蔬菜基地。基地位于金山区,挨着杭州湾,走高速到市区要1个多小时。为了赶上早市,送菜员胡慧凯的送菜时间从下午改到了凌晨。除了农历正月初一歇了一天,他几乎每天凌晨4点就开工,6点左右到市区给5个“无人售菜”点送货。

“草头卖的怎么样?”“很好,多进几筐。豆苗也卖光了。”卸货的同时,胡慧凯记下销售情况,并收走放了两天没卖出去的菜。

“明天得来收投币箱了啊,钱都塞满了。”高陵菜场的金师傅拿根小棍儿朝投币口里捅了几下。

“这两天财务休息,改天就来收。”胡慧凯说,在5个菜场中,高陵菜场生意最旺,一天收入1500元左右。5个菜场加起来一天进账4000多元,与投放量的标价总金额差不多,“无人售菜”试行一个多月来没亏本。

无奈之举闯出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郊区专业合作社直供蔬菜,市区菜摊设点自助售菜,卖相好、品质优、价格实的蔬菜从田头到了桌头。可最初这实属无奈之举。

“半年前,没销路,菜烂在田里只能干瞪眼。两年亏了200多万元。”强丰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吴连强告诉记者,3年前他承包下400多亩地搞蔬菜种植,遭遇“卖菜难”。去年下半年,金山区农委和普陀区商委联手组织农贸对接,帮助农户开设直销点,报名的只有2家,如今吴连强成了“独苗”。

为啥?还是因为难。吴连强算了笔账:一个菜场的铺位月租约千元。每个摊位两个人卖菜,每人2000元。“工资不算低,可依旧难招人。实在没办法,蓝田、华池的摊位索性‘无人售菜’。”

没想到权宜之计收到意外效果。物美价廉的鲜菜引得外区的居民也一早赶去“等菜”,有时菜刚到就被抢购一空。吴连强决定1月底起,所有直销点都改“无人售菜”,“成本低了,定价也可以低些,有了销路,蔬菜基地就亏不了,无非是少赚点。”

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这实实在在。蔬菜基地只是吴连强生态农庄链条上的一环:果树下养鸡,烂菜可以喂猪,动物粪便经沼气处理变为燃气,沼渣又成了蔬菜的肥料,蔬菜不仅直供市区,还能满足农家乐的伙食。

年内新设十家点 破解瓶颈待有时

36岁的吴连强十几年前从江西来上海打拼,创办了多家企业,如今他把大部分利润都投在了农业上。

他计划今年新设10个“无人售菜”点。目前供应已跟不上销售,他正盘算用自动化包装设备提高产能。夏天之前,他还需要添一台冷链大货车,减少往返次数。“一辆货车一天一个来回,一个月油费要六七千元。进城时走‘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免收路费,但回程每趟得交45元。”吴连强坦言,选购“菜篮子”工程的送货车的确能方便通行,但指定的车型不如自选的好,价格还贵。

摊开今年的计划表,吴连强还有几件要紧事:增加蔬菜品种,不能太单调;开拓网购系统,继续扩规模。“面铺开了才能控成本,但也将面临供应链管理、人员培训等新问题。”

“无人售菜”既反映正能量新风尚,也折射“卖菜难”老问题。事儿要做成,得过几道关。

首先是诚信关,市民自觉守信,合作社才有薄利多销的底气,才能良性循环。顺着链条追溯,其实是成本关,大城市人工、场租成本高,催生了“无人售菜”。再往前,则是产销对接的流通关,“无人售菜”或是蔬菜直供疏导了“小流通”,有效但也有局限性,更受大格局牵制。要解决根本问题,还需捋顺“大流通”,顺畅信息反馈渠道,完善收购定价机制,发挥农业组织功能,建立现代农业商贸体系。

“无人售菜”只是权宜之计还是能独辟蹊径?取决于这连环关能否解。这需要创新突破,考验多方智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