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2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明专利:排名背后的区域博弈
本报记者 董碧娟
2012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位的省区市(不含港澳台)
2012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排名前十位的省区市(不含港澳台)
2012年我国PCT国际申请受理量排名前十位的省区市(不含港澳台)
2012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位的省区市(不含港澳台)

一张榜单,多方关注。省区市发明专利授权量排行背后是各地经济、管理、政策导向等多元因素的综合博弈。各地如何打造自己的发明专利竞争利剑?经济发展与发明专利之间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如何以更丰富的视野看待区域发明专利排行?记者采访了多位知识产权、区域经济、科技信息领域的专家,为读者作深度解读。

不仅是数量的竞争

数量竞争的背后实则是发明专利催生、培养、提升的路径竞争

“由于专利制度的特征,专利授权量比专利申请量更能反映权利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与投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专利授权量排名替代原来的专利申请量排名,能够避免对专利制度和国家导向政策的误读误用,更准确地反映当前我国社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产业发展水平。”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教授王岩如是说。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武夷山则表示,“排行的发布能够激励企业、科研单位更加重视专利。在发达国家,企业科研人员有了创新成果后,第一步就是申请专利,而非撰写论文,专利意识非常强”。武夷山若干年前曾注意到,市场化指数最高的一些省区市往往也是专利活动最活跃的省区市。“广东、浙江等省就是典型。但一个地区专利数量的增加有时并不一定单靠市场驱动,也会受行政管理激励手段的推动。而市场催生的专利在一般情况下会有更高的质量。”武夷山说。

广东、北京、江苏,再次无悬念地蝉联排行榜前三名。数量竞争的背后实则是发明专利催生、培养、提升的路径竞争。2012年,广东正式实施我国第一部由省政府颁布的展会专利保护规章——《广东省展会专利保护办法》;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在央企建立了六个知识产权教育基地,通过制订《北京市企业知识产权教育基地管理办法》推动教育基地做实做深;江苏探索开展专利密集型企业和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认定工作……亮点频现的路径赢得了优异的排行成绩。

2012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排名前十位的省区市中,排名前六的均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市),这六个省(区市)占据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64.8%。“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市场经济发育相对完善的地区,专利授权量的持续领先,正是其发展阶段的体现,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王岩分析,“就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相对于全国,广东领先;相对于广东,深圳领先。尤其是深圳在长期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一大批企业,他们的专利授权量占了全市乃至全省的主要比例。”

对于区域发明专利分布的不均衡,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大学教授唐恒分析说:“以江苏为例,南京、苏州因为自身的经济基础、政府管理、政策驱动、创新环境等全方位优势,成为了省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的主要贡献者,可以说是一种发展的必然。”

与区域经济发展正相关

发明专利数量多、质量优,科技研发能力就越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也会更大,区域竞争优势也就越显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陈耀告诉记者:“发明专利数量多、质量优,科技研发能力就越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也会更大,区域竞争优势也就越显著。发明专利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的对应关系,这是得到经济学理论充分论证的规律。”

陈耀对陕西和浙江两省的排名颇感兴趣。“这两个省都很有特色。陕西长期存在科教资源与经济实力不对称的现象。科教优势没有完全通过经济运行释放效应,必然导致知识产权意识的淡漠。陕西近年来在发明专利排行上步步前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开始破解。”

浙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在2011年是第五位,去年则上升到第四位。对此,陈耀分析,在早期浙江虽然民营经济极具活力,但由于处于产业链低端或“微笑曲线”的底端,研发创新能力较弱。同时,大院大所也比较少,没有很强大的科技资源支撑,创新驱动力不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浙江众多民营企业也逐步增强了创新主体意识,加大了研发投入,成为了发明专利的创造者。浙江排名的靠前,就显示了这种积极的变化。

尽管是“数量”排行,却引起了很多人对“质量”的思考。武夷山说:“现在不少人谈‘垃圾专利’问题,我认为不能打击面过大,随便定义‘垃圾专利’。比如,有的专利是科研人员首次尝试申请的,就跟写论文一样,刚开始写肯定有不成熟的地方。我们应该给创新活动、给发明创造活动更多的鼓励。”

武夷山认为,专利价值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仅以专利能否被转化、能否获得应用来衡量专利优劣的逻辑存在偏颇。“打个比方,有些专利是子弹、炮弹,是要射出去的,可以被直接利用;还有一些专利就像碉堡,起到保护作用,防止他人的侵犯。另外,一些专利技术还有利于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比如,有一些技术产品长期被国外封锁,一旦我们在实验室开发出来这样的产品原型并申请专利,就算不进行市场化,相应的国外产品也会从禁止向中国出口改为允许向中国出口,或降低价格,这样,我们就逐步打破了他们的技术封锁。”

“就专利谈专利,我们的思路会受到局限。专利最终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财产权,关乎人类财富的创造与分配,涉及经济、法律、政治及至人生观及哲学的问题,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王岩说。

让专利增长水到渠成

构筑专利的战略性运用环境十分必要,企业则应成为创造运用发明专利的主力军

唐恒认为,发明专利申请的踊跃与相应的中介服务力量不相匹配,是导致江苏省近年来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总是低于申请量排名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在江苏,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对此,唐恒主张构筑专利的战略性运用环境。“专利的战略性运用,即更有规划性、目的性地去发掘和培育专利。我们现在就在尝试依托高校建立全链条式的专利转化、服务机构,比如根据社会需求去规划科研项目的专利申请,进行专利布局,再对专利有效地组合、打包后进行转化推介。”唐恒说,“构筑专利的战略性运用环境十分必要。这就需要机构、人才、平台、资金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政策及制度的保障。”

企业则应成为创造运用发明专利的主力军。“全方位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让企业健康成长。有更多的好企业,就会有更多更好的专利,并在经营中实现其价值。”王岩表示:“这其中最根本的保障是法律和执法系统对财产权的保护,特别是对侵权的有效追责,对损害的公平赔偿。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成长起知识产权主导的产业,以及发展出强大的知识产权服务业。”

武夷山建议,“我们的发明专利排行榜在今后可以做得更细一些。比如,我们可以做省区市的三方专利排行。所谓三方专利,就是向美国、日本和欧洲专利局都提出了申请并至少在美国专利商标局获得了专利授权的同一项发明专利,其标准更高,获得授权的难度也更大,能够更好地反映地方的创新实力”。

“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垄断特别是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激励全社会对创新的投资,使创新型企业群体得以成长壮大,专利增长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王岩说。

多维度看专利榜

□ 董碧娟

关注者多,议论面广,发明专利授权量排行榜越来越热。排行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领”和“激励”:引领更多人关注发明专利、聚焦创新驱动,激励区域及企业走上又好又快的创新道路。可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还需更多人对热榜作出不同维度的“冷”思考。

对比申请量和授权量排名就是一个维度。细看榜单,有些地方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要高于授权量排名,有些则反之。申请量能够反映发明专利创造的活跃度;授权量则显示创新性强的发明创造成果规模。一般而言,经济发展状况、知识产权政策及制度环境、科教资源,是决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三个关键因素。如果这三个因素处于同一水平,则申请量和授权量规模水平趋于一致。如果其中一个因素的水平有别于其他,则将导致申请量和授权量规模水平的差异。比如,对于一些省区市,其经济发展并不突出,但科教实力却很雄厚,往往就会造成授权量排名高于申请量排名;而另一些省份,经济基础好,但相对缺少科教资源,在知识产权体系上也存在不足,就会造成授权量排名低于申请量排名。对于这两个排名的对比,实际上是对地方经济运行体系与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是否科学匹配、良好融合的审视和考量。

还有一个维度,就是对比PCT榜单和申请量榜单。审视2012年我国PCT国际专利受理量中提交申请数量排行,其与发明专利申请量榜单差别不小。以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其含金量往往更高,获授权难度也会更大,更能体现区域或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有些地区,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位列前十,而在PCT榜单上却不见踪影,背后原因值得探究。除了技术实力因素外,是否具有较好知识产权全球布局意识,是否拥有一批专业的具备涉外专利代理能力的中介服务机构等,都是造成排名差异的重要因素。

发明专利,绝不仅仅是知识产权议题,更是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的经济议题、社会议题甚至文化议题。因此,由发明专利引发的思考可以不断拓展和延伸。此次排行榜的发布,对专家而言是课题,对民众来说是话题。不论是“业内”还是“业外”,不管是“课题”还是“话题”,还是多给这一热榜投入些“冷”思考,让热榜“热”得更持久。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