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证监会公布了《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表示允许券商、保险、阳光私募开展公募基金业务。但是随着门槛的逐渐放开,国内的私募基金距离开展公募业务究竟还有多远呢?
从规定中可以看出,私募基金公司开展公募基金业务,主要满足的条件是:3年以上证券资产管理经验;治理内控完善;经营状况良好、连续3年盈利;没有违法违规行为;成为基金业协会会员;实缴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最近3年资产管理规模均不低于30亿元。
对于私募基金公司来说,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带来了机遇:一是可以降低投资门槛,扩大资管规模。目前,信托类的私募基金门槛大部分还是100万元。这样一种目标门槛,表明私募基金主要还是面对高净值客户。而公募基金的门槛是1000元,相对来说目标人群就广多了,中小投资者都可以参与。二是可以扩大私募基金公司的知名度。三是增加业务收入。目前私募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私募基金的管理费和业绩报酬的按成提取。对于发行公募产品,虽然没有业绩报酬的提取,但是可以带来一定的管理费收入。
不过,当前私募基金公司发行公募产品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首先,需要有一些硬件上的要求,这对于一般的私募基金公司来说比较难以承担。私募基金目前的估值、净值发布等程序都是由信托协助完成。私募本身在系统建设上的实力相对较弱,同时公司也没有相应的资金实力来进行系统建设。
其次,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营销团队。目前,不少私募基金的营销团队人数相对还是较少,一般只有1、2个人负责营销及与渠道沟通。而发行公募产品需要相对较大的营销团队,这对于不少的私募公司来说较难承受。
再次,需要相对规模较大的投研团队。目前,私募基金公司的投研团队规模相对较小,一般只有几位研究员,覆盖一些重点行业,主要集中在消费、医药、TMT等。而公募基金研究团队需要有较大的覆盖面,基本上行业研究是全覆盖,这是私募基金中很难达到的配置。
最后,资管规模对于大部分私募来说还是一个“门槛”。《暂行规定》基本条件中最近3年资管规模均不低于30亿元对于大部分私募基金公司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一般来说,私募基金公司的管理资产规模在10亿元以内。即使有的私募在一段时间内达到过30亿元以上的规模,由于前两年行情相对较差,一些私募公司的业绩表现不佳,资管规模有所萎缩。也就是说,真正能够3年规模都不低于30亿元的私募寥寥无几。
整体来看,公募基金业务的开放有利于券商和保险资管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但私募基金公司在未来几年中面临的局面或许与目前没有太大区别。
(作者为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