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砸锅卖铁,离开古冶”。这是以往唐山市古冶区群众中间流传的一句话。那时候,市民们宁愿到相邻的开平区甚至花高价到唐山市区买房子,也不愿意在古冶居住。
原因是多方面的。古冶区是因开滦而诞生的城市矿业集聚区,依托域内5大采煤区块,集聚了36万常住人口,煤矿产业工人家庭人口达到19万。由于长年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群众怨声载道。不仅如此,随着开滦古冶区域几大煤矿的相继破产,古冶经济大幅滑坡。最困难的时候,古冶28家区属企业20家停产,有的夫妻双双下岗。为了生活,有的职工外出打工,有的摆摊卖菜。
是伸手求援,还是发愤图强转型发展?认真思考之后,他们放弃原有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打破旧体制的坛坛罐罐,痛下决心,以破促立,瞄准新型工业化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城区两个目标,做起存量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文章,建立起了全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增量怎么促?
实现区域全面转型,不仅需要保住存量,更为重要的是做大做优增量。做大做优增量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近年来,古冶区主动转变思维,辩证看待优势和劣势,在劣势中积极寻求优势。由于煤炭生产使当地企业积累了近千亿元的资金和资产,这些财富从煤炭产业退出之后,看起来是劣势,但如果给其找准了发展方向,加以盘活和利用就会使劣势转化为优势。
基于这样的认识,古冶区委、区政府积极鼓励和扶持本地企业就地发展、二次创业,结合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相关扶持政策,在产权置换、资产处置、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加快推动资源型资本和传统产业资本加速向产业链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转移。
2010年以来,全区累计开工建设涉及新兴材料、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等项目544项,完成投资341.7亿元,古冶区产业形象正在由“黑、粗、大”向“高、精、尖”转变。利用开滦唐家庄煤矿破产后闲置的土地建设的总投资84亿元的唐山精品钢新兴材料公司,目前已经形成120万吨不锈钢热卷板、100万吨硅钢热卷板、30万吨不锈钢冷轧薄板生产能力,实现了盘活资产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拥有资金优势的当地企业宏文集团联合河北矿业集团引进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研磨材料生产企业安徽凤形集团,建成年产15万吨高铬球生产线,产品广泛应用于金属选矿、水泥建材、火力发电、磁性材料及非金属粉碎等行业,比传统的球磨铸铁性价比大幅提高;先隆轧辊公司与北京一家技术公司合作投资1亿元建设年产2000吨纳米晶带材项目,成为我国第二家拥有这一新材料生产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三鑫集团投资4亿元建设硫酸软骨素、三氯蔗糖、青蒿素等高生物医药产品的生产线,仅硫酸软骨素年生产能力就达到40亿片,全部销往国际市场。
发展壮大服务业,是古冶区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多年的煤炭生产过程中,该区建成了较为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以及完备的仓储系统。在煤炭产业逐步萎缩后,它们大多数成了闲置资产。古冶区结合区内重工业企业较多,原材料和产成品进出量非常大的实际,充分利用这些闲置资产,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物流产业发展,先后建设了开滦物流中心古冶作业区、开滦通达物流、华夏董氏集团配煤中心、河北隆丰集团焦煤储配中心等一批生产性物流业项目。2011年,全区生产性物流营业收入达到363亿元,实现增加值30亿元,税收4.88亿元,占全区GDP和财政收入比重分别达到21.1%和30%,生产性物流业增加值、税收分别是2008年的10倍和5.4倍,成为古冶区新的支柱产业,远远超过了当年最为红火的煤炭产业。
存量怎么保?
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是盘活存量、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重要举措
转型发展必须首先向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开刀。2012年,古冶区一次性全部关闭了全区仅存的30口矿井,区属企业全面退出煤炭采掘业,限时淘汰3.2米以下焦炉24座;拆除21条机立窑生产线,水泥磨28个,对12家非法违法生产企业予以严打,拆除落后装备18座,落后产能全部退出发展舞台。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对资源枯竭区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煤炭精深加工、新兴干法特种水泥、精品钢铁冶炼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拿煤炭精深加工来说,区属煤炭企业虽然全面退出采掘,使得产量大减,但这里煤炭运销体系依然存在,同时因为这里的人们长期与煤炭打交道,深知它的特性,发展精深加工市场空间巨大,使得“煤—洗精煤—焦炭—煤焦油—煤化工”产业链很快成型。
经调研发现,一吨原煤的销售价格是400元至500元,但经过加工生产成焦炭每吨的价格是1200元,生产成煤焦油每吨价格上升到2500元,而提炼成丙二醇二甲醚以及萘、酚等化工产品,每吨就可以卖到近万元,增值效益可达几十倍。
在古冶工业园区,一块煤可以生产出将近30种产品,效益成倍增长,有的产品每吨售价达几十万元。目前,该园区已经有江西黑猫碳黑股份有限公司、芜湖三兴化工有限公司、廊坊新奥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投资的炭黑、化工萘、酚系列、焦炉煤气制天然气等项目在加紧建设,部分项目已经投产。这些项目建成后,古冶煤炭产业链越来越长,产品越来越精细,附加值越来越高,实现了对煤炭资源的榨干吃净,整个产业链形成后,产值将超过百亿元,利税超过10亿元,仅此一项就能顶上全区转轨之前的经济总量。
古冶煤炭产业形成上百年,这里堆积了近百座数十米高的煤矸石山,在自燃状态下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既污染环境,又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在转轨变型中,古冶区鼓励企业发展矸石发电项目,变废为宝,开滦东方热电一期30万千瓦工程已经全面投产,这一项目一举解决了当地电力紧张及居民供暖等问题,而且全部取缔了城区20多座污染环境的燃煤锅炉,同时年消耗煤矸石达80万吨,相当于节约标准煤近50万吨。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按照这一要求,古冶不断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开滦东方热电二期60万千瓦电机工程每年可消耗煤矸石和洗中煤250.61万吨,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唐山六九水泥有限公司还用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建设特种水泥生产线,年产硫铝酸盐水泥45万吨。
质量怎么上?
资源型城市转型决不能只停留在经济层面,而是必须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等层面上同步加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古冶区先有矿后有城,是全省、全市棚户区、工矿区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规划建设滞后,人居环境差。为此,他们坚持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把完善功能、发展产业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
说到古冶城市建设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2009年外环路通车,2011年新建的公交枢纽站投入使用,区内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一环三纵四横”的大交通路网格局。2009年以来,古冶实施城建项目233个,累计完成投资119.8亿元。尤其是投资60多亿元,在一片工业废弃地、荒山坡地上新建了一座集城市中央公园、现代居民小区、商贸休闲购物区、党政机关办公区为一体的新城,实施了一批标志性景观和配套服务项目,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和现代化城区雏形。
城市面貌不断改善,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吸引了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该区。2012年7月,总投资近4亿元的古冶大市场开门迎客,吸引了华丰家具广场、满仓粮油等大型商企落户。大市场建成后,将原来的卑家店、赵各庄等周边的农村集市集中起来,实现了对集贸市场的有序管理,彻底改变了农村集贸市场占道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等诸多问题,方便了群众和商户,促进了古冶商贸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真正实现还净于民、还清于民、还畅于民、还绿于民,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古冶区持续开展大规模环境整治攻坚行动,投资1.45亿元,实施了金山森林公园、城区外环路等35项大型绿化工程。2012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14%,比2008年提高10.4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8年的11天增加到现在的292天。同时,投资99.8亿元,先后治理煤炭采空区、矸石堆放区,生产厂房占有区土地6万亩以上,为园区开发、产业发展、农业转型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了空间和保障。
近年来,古冶累计投入资金近70亿元,实施了包括危旧住房改造、饮水安全、城乡环境提升、兴市活商便民等12个方面在内的35件实事工程。特别是把危旧住房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龙头工程,共拆除危旧住房70万平方米,完工回迁安置房144万平方米,6500多户居民实现回迁入住;投入资金1.87亿元,对不具备拆迁条件的旧楼房小区实施配套改造,两年完成32个小区、81万平方米改造,惠及居民1.5万户。
在古冶,不仅仅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村累计投入资金也大大增加,完成省市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12个,区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14个,建成新民居80.4万平方米、7622套。同时,投入资金1.3亿元,完成10个科学发展示范村和29个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任务,全区文明生态村已达119个;完成83个村的“户户通”和全部122个行政村的村民中心建设,不仅使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实现了根本改善,也为资源枯竭区产业转型、人力资源集聚提供了强力支持。
2012年,古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95亿元,财政收入达21.38亿元,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转型力度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已属不易,而出现在古冶这个资源枯竭型城区更加难能可贵。
(本文作者系河北省唐山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