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2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西农民哈佛演讲
□ 本报记者 佘惠敏

陕西省白水县有个知名度很高的农民曹谢虎,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通过留学生的现场翻译,向听众介绍了他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帮助下,科学种果致富的情况,博得阵阵掌声。曹谢虎说,依靠苹果收入,他不仅供两个儿子上完大学,还盖起了300平方米的新房,开上了小车。

像这样帮助农民科学致富的试验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与地方共建了23个,还建立了39个科技示范推广基地。201名科教推广人员常驻试验站和推广基地,让科技之花绽放在田间地头。

专家住进农家

前不久,记者来到白水县林皋镇可仙村采访时,曹谢虎摸着光秃秃的苹果树杈子感慨:“过几天又要挖树了。”

这不是他第一次挖树。2006年被选作示范户时,西农大苹果试验站的高级农艺师杜志辉带着4个县乡技术员吃住在曹家,手把手教曹谢虎果树整形、施肥、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种实用技术。杜志辉建议他把家里6亩果园的苹果树间伐掉一半,从每亩50棵至60棵减到每亩30棵。“专家说了五六次我都没舍得。”曹谢虎回忆说,“后来跟我说,你要实在舍不得,先挖一亩看效果。”

2006年间伐过的这一亩,苹果的产量和质量明显高出其他5亩。次年,曹谢虎心悦诚服地按专家指导对全部果园进行改造。“间伐前,2005年6亩地我收了5万个果子,间伐后,产量年年递增,2012年我一共收了13.5万个果子,纯收入16万元。现在果树长得更大了,需要进一步减少密度,所以过几天还得再挖一次,每亩留15棵。”

在苹果试验站,西农大的7名专家带着县乡技术人员深入农户果园,带动14个示范村和700多个示范户,使8项苹果关键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培养出大批农村基层科技人员。过去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专家教授的曹谢虎,就在专家入户后逐渐成长为白水县苹果种植的科技带头人,甚至在2010年被邀请去美国哈佛大学作演讲。西农大苹果试验站的技术成果,也就通过“大学→试验示范站→科技示范户→农民”的四级推广通道,一步步发扬光大。

服务全产业链

当然,试验站的任务远不止服务农户。“我们把试验站建在核心产区,就是要围绕一个主导产业,服务全产业链。”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赵政阳说。

试验站的专家们首先为地方政府绘制了主导产业升级的蓝图。“2004年进行建站调研时,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帮地方政府改规划,改动不科学的地方。”赵政阳说。

试验站的专家们还为地方龙头企业提供全程技术辅导。“在生产的每个关键环节,都有专家来帮忙。”白水县兴华果蔬公司董事长成高启说,从苗木栽培、林间管理到深加工,各种新品种新技术都在专家的指导下一步步走进公司的苹果示范园,变成实实在在的利润,并进一步向周边的农户推广。“现在公司的年产值已经近亿元了。”

全产业链服务带来了整个主导产业脱胎换骨般的提升。

“苹果是白水的支柱产业,曾因果园老化和市场变化一度陷入低谷,从2005年苹果试验站建立以后,白水开始进行大规模老园改造,牌子一年比一年硬。”白水县副县长刘建成说,这几年来,白水苹果产业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如今全县52万亩苹果已有30万亩通过绿色食品认证、6万亩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012年全国苹果销售波动情况下,白水苹果10月底前都卖完了,价格也好,别的地方只卖一块多一斤,白水苹果卖到2.8元到3元一斤。”

让科研接地气

白水苹果、阎良甜瓜、眉县猕猴桃、西乡茶叶……一个个围绕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建成的试验站陆续建成。“最早是我们找地方政府建站,现在是地方政府找我们建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处副处长吴万兴说。

农民可以学技术增收入,政府可以做好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可以建立更好的基地得到更多的利润。对大学来说,深入产区建试验站又有什么好处呢?

把试验站建到农村,让科研工作更接地气。苹果试验站教授王雷存说:“站里有果园有实验室,果品、叶片、根的样品从果林里取来,马上就可以在最新鲜时做基本分析,解决了样品可靠度问题。”

把试验站建到农村,让大学品牌更加过硬。“我们要把试验站建成‘顶天立地’的百年老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华说,“现在因为‘立地’,科研成果转化率高了,国际交流日渐频繁,生源也是一年比一年好,学校地位提高了。如果做成百年老店,每个试验站都是一个观测站,长时间的资料积累将厚积薄发,带来更多更好的原创性科研成果,那时就会‘顶天’。”

为保障试验站工作的顺利进行,西农大还在机构设置和体制设置上做了探索。吴万兴说:“比如我们专门设立一个推广研究员、推广教授的职称系列,推广做得好,可享受二级教授待遇,和长江学者是一样的。”

西农大的成功实践表明:把大学“象牙塔”建到泥巴地,地更肥,塔更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