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2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选择成都 化危为机
□ 连 俊

笔者在马士基成都公司采访时,几个问题始终在脑海中萦绕:在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了,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马士基在成都这三年来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何在?成都又是如何因缘际会,成为马士基乃至诸多世界500强跨国企业在中国西部的首选之地?

采访结束之后,答案呼之欲出:敏感地抓住变革之际、危机之中稍纵即逝的发展良机,恰恰是形成今日这番双赢局面的关键因素。

多年来,马士基一直是全球航运业的翘楚,顶峰时期的营收一度占到丹麦国家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然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全球航运业,全球航运市场当年四季度转入低谷。这也让马士基公司的发展遭遇挫折,并出现了历史上的首度亏损。2009年,马士基中国业务也受到重创,航运、物流、码头三大业务满盘皆输。

这场危机在马士基的决策者眼里,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危机成为实施变革的契机,也成为马士基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出发点。马士基启动了以客户为中心,重整航运业务架构的变革,实施业务重塑和流程再造:原来隶属于总部的销售与运营权下沉至三大区域总部,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将信息中心从深圳搬到成都,在节省成本的同时提升客户反应速度。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改革,将利润指标贯彻到每一位员工,以“人均处理集装箱数量”来督促员工提升效率。

如今来看马士基的这次调整,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牢牢把握住了危机带来的变革契机,让马士基在这场危机之中对自身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梳理和优化,也在下一步全球航运业的竞争中把握住了主动权。2012年11月9日,马士基集团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集团第三季度净利润为9.33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其核心业务集装箱航运业务实现净利润4.98亿美元。财报中也强调,为提高利润,公司将继续“优化服务网络、提高企业内部的运作效率”。

再看马士基落户之地成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也同样得益于把握住了我国产业转移这一变革之际产生的契机。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在成本上的明显优势,我国东部的产业大量地向西部转移。这种变化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呈现出进一步加速的趋势。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都抢抓时机,同时把握新一轮全球高端制造业和研发设计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努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1年,仅成都高新区就累计引进到位外资41.25亿美元,到位国内省外直接投资880.37亿元,其中2011年实现到位外资11.97亿美元,增长32.76%,到位省外内资306.36亿元,增长31.99%。引进了富士康、德州仪器、戴尔、联想、IBM、西门子、飞利浦等200余个重大项目,聚集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100余家。成都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趋势呼之欲出。

因此,无论是马士基还是成都市,它们的发展经历和双赢的合作历程都在向我们昭示,“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危机”,用心思考,踏实行动,成功会在危机背后向你微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