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春走基层---新年憧憬
图 2月16日,大同市晋剧院的演员在大同古城和阳门广场举办的2013中国大同新春戏剧展演活动中为当地百姓演出。

新华社记者 魏 飚摄
图 2月16日,山东无棣县花灯市场各种造型美观色彩鲜艳的花灯供人们挑选。

本报记者 李树贵摄
图 春节期间,河南省南阳市林科所800多平方米的温室内,1000多棵月季娇艳盛开。

本报记者 王 伟摄

江苏徐州:家家有大棚 日子暖洋洋

本报记者 薛海燕 陈莹莹 常艳军

走进江苏徐州沛县张寨镇的农润产业园温暖的蔬果大棚,顿时忘了室外严冬。一亩半的温室里种了“黑妃”小番茄,管护员任大姐正耐心除掉分杈,把主枝条绕在塑料藤上。这种8块钱一斤的小番茄,一个大棚能产4000公斤。

每年,番茄、香瓜和茄子在大棚里轮茬种植,每亩地的年利润能达5万元。作为这个大棚的管护者,任大姐与生态园对大棚的利润三七分成。

“温室大棚造价15万元一个,3年就能收回投入。”沛县张寨镇党委副书记王全林说,农润产业园和12家当地旅行社签订了协议,一到蔬果的上市季节旅行社就会组织客人来这里采摘。这个集生态观光于一体的设施农业基地,也成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

这个时节,也正是沛县胡寨镇草庙村的老百姓为了长茄在温室忙活的时候。“短短几年时间,我们过上了做梦也想不到的好日子啊!”正在大棚里劳作的草庙村村民王化武不无感慨。5年前,王化武成为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种植了3个长茄大棚,第一年就获得了6万元的纯利润。5年间,草庙村建起了钢架大棚1800亩、日光温室400栋,注册了商标,建起了恒温冷库,创建了“农易搜”网站,开拓了网上销售平台,“苏北长茄基地”的名头打响了。

曾经作为江苏省1011个经济薄弱村之一,草庙村2004年的农民人均收入仅1850元,而2011年,这一数字增至11020元。富裕起来的草庙村还下大力气进行了老村环境整治和新村规划建设,一个配套越来越完善、环境越来越美丽的草庙村已呈现。

而在徐州铜山区三堡镇的徐村,一个食用菌产业让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2万元。村里统一建起了2000个造价3万元的标准大棚,以1.8万元的价格卖给村民。赵利东购买了7个大棚,每年的纯利润有十几万元。“我们不仅有了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工厂化栽培基地,还培育起一批深加工企业。”徐村党支部书记曹广振说,村里目前有食用菌栽培面积4200余亩、生产大棚近4000栋,年产食用菌1.3亿斤,可以说是“家家有大棚、户户种菌菇”,农工贸的产业链越拉越长。

徐州市力抓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广应用,加快集中育苗、土地流转、为农服务超市、农产品销售等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批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设施农业产业带。去年,徐州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1万亩,总量达到了157万亩。“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化转型期、农业现代化提升期、城乡发展一体化加速期。”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说,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需要把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和市场化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一批现代农业基地、突出抓好设施农业“2020”工程:即重点建设20个5000亩至10000亩连片的设施蔬菜、瓜果生产基地,20个大中型畜禽规模养殖区和水产养殖区。

2011年,徐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1407元,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90元,增长19.3%,高出《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00元以上”的目标值1490元。

在江苏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标准中,徐州有24个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定全面小康标准。

过上更多文化年

本报记者 王信川

农历正月初五上午,记者走进重庆市梁平县碧山镇龙桥村的一个农家小院,只见院坝中央摆了4张牌桌,每张桌子围了七八个人。采访得知,小院的主人是74岁的刘正顺,他的5个子女都在广东打工,过年回家后没别的娱乐活动,大家就打牌消磨时光。

“20年前,过年虽然吃得不算好,但热闹得多。”刘正顺说,过去镇上春节期间天天演电影,组织了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送财神等活动,挨家挨户地拜年,大家有说有唱,甭提多热闹了。

刘家过年的消遣方式,在渝东地区农村较为常见。几天来,记者走访了碧山镇以及邻近的袁驿、七星两个镇,发现村民们在走亲访友时大都会组织牌局,让过年的传统逐渐变了味道。

据当地干部介绍,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村里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和儿童,以至于平时镇上的电影院、文化馆等设施难以运行;各村的文化积极分子越来越少,返乡的年轻人都来去匆匆,春节期间舞龙队、舞狮队等也很难组织起来。

如何让农村过年多一些文化元素,满足农村群众过年期间的文化需求,已成为摆在当地有关部门面前的一道新课题。据了解,有些地区的乡村已就此开展了一些有益探索:组织返乡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等举办联欢会、畅谈会,组织村民办社戏、搞小型文体比赛,组织村民到近处的旅游景点参观等。

可见,引导村民“文化过年”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需要的是贴近实际、精心组织,需要基层有关部门更加有所作为,好让乡亲们在同家人团聚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黄鹤楼上“的哥”笑

本报记者 郑明桥

蛇年春节,的哥黄兴军打破了两项“纪录”:结婚6年来,从没带老婆孩子去过黄鹤楼;当了4年的哥,送上千乘客去黄鹤楼,自己从未登斯楼。

“黄鹤楼不是一座楼,好多名堂。”黄师傅一家三口在这里看编钟演奏、白云阁里看书画展、观奇石、敲千年吉祥钟、游岳飞园……

帮他打破纪录的是武汉市的一项新规:1月24日至4月30日,武汉的哥的姐可免费游江城。中心城区4万余的哥的姐,每人可带两位亲属免费游览黄鹤楼、武汉欢乐谷、极地海洋世界、东湖梅园等十大景区。

黄师傅说:“来这里玩,不光冲着免费,更在于社会对我们职业和劳动的尊重。”

2月24日起,武汉极地海洋世界免费对出租车司机开放,“我儿子说那里面有海豚、企鹅、深海鱼展览厅,还有几场表演。”黄师傅说,“儿子想去,不过门票贵了点,150块钱一张,这回我可以满足他的心愿了”。

截至农历正月初五,黄鹤楼、东湖梅园、东湖落雁景区、黄陂大余塆已免费对的哥的姐开放,其他免费景区也将陆续开放。全市2000多名出租车司机及家人“免费游”,其中,1200多人游玩黄鹤楼。

黄鹤楼景区负责人董冲说,“武汉还有好多基层的劳动者没来过黄鹤楼,我们将作一些调查,分期分批向他们免费开放。”

金塔人勤春来早

本报记者 李琛奇

在甘肃金塔,流传一句俗话:“不出正月都是年,走亲访友打打牌”。而今年的春节,金塔农村却多了许多忙碌的身影,他们走下炕头,放下酒杯,收起麻将,种蔬菜,搞养殖,跑运输,把一个“闲正月”变成了“忙正月”。

农历正月初五,金塔镇金大村农民王建忠早早就来到了农田,开始搭建拱棚,为春种做准备。“等春节过完再搭建就来不及了,趁这几天天气好,得赶快把这拱棚建起来。”王建忠告诉记者,去年他的3座拱棚蔬菜收入近2万元,今年他要搭建5座拱棚,争取多赚些钱在城里买房子。

今年的春节,对金塔镇西沟村农民付钰业无疑是最忙的一个春节了。去年,他在县、乡的扶持下发展起了肉羊养殖,如今他的“羊事业”已步入了正轨。

“今年春节虽然比较忙,看着满圈的羊,我这心里比喝酒吃肉还高兴。”付钰业兴奋地说。目前他养了200只羊,打算在春节后扩大规模,争取将养羊数增加到1000只。

为亲戚带来了节日的祝福,为自己带回了发展的良方。今年春节,家住航天镇的肖翠香来城里走亲访友的同时,还特意去考察了城郊农村的蔬菜产业。不错的收益让她动了心,她决定今年搭建两座蔬菜拱棚。临回家时,她还顺便去了趟种子商店,买了些蔬菜种子带回了家。

“我们航天镇蔬菜销售容易,价格也比较高,一年的收入至少是棉花的两倍。”肖翠香显得非常有信心。

“新房质量您放心”

本报记者 刘 瑾

农历正月初三,天气晴朗,山东微山水务公司经理王伟和家人一起去了趟付村镇的张大爷家。

“年前去了一次,现在过年了再去看看,老人家年过得怎么样。”王伟边说边从自家车里拿出给老人准备的礼品。

张大爷家住微山县夏镇陆庄,去年9月赶上拆迁,暂居在付村镇亲戚家里。作为拆迁户中的困难家庭,张大爷和王伟结成了帮扶对子。

一进门,张大爷一家就迎上来了,张大爷和他的二儿子张宗德问起搬迁房子的事情。

“大爷,过年好啊。委屈你们在这暂时住着了。”

“挺好的。俺们那新房啥时候能下来?”张大爷说,这建房子道道可多,房子质量可不能有问题啊。

“明年您就能在新房里过年了。质量您放心,咱们专门请了监理,进料和工艺上都查得严着呢。”王伟说。

“我都82岁了,天天吃药,也不知道还能不能住上呢?”大爷感慨地说。

王伟说,“您老身体硬朗着呢,活到99岁没有问题。对了,你们买药的钱原来都没报销过,现在有新政策了,几种慢性病的药也都能走医保了。”

临走时,王伟对张宗德又交代了一遍,“家里有事打我手机。”

在微山县,像王伟和张大爷这样一对一帮扶的有很多。有空时,王伟他们就会到帮扶的农户家里看看,聊聊家常,问问有什么困难,人和人之间搭起了亲情的桥梁。

褚家庄“画”出新产业

本报记者 欧阳梦云

勾线、着色、开脸,一招一式尽显真功夫。精彩夺目、栩栩如生的工笔仕女画、工笔花鸟画、工笔佛像画,精谨细腻的笔法,艳丽明快的色调,很难想象竟出于一个个青年农民之手。

农历正月初七,记者来到河北宁晋县河渠镇褚家庄村一个农家小院,门口“河渠工笔画画室027号”的牌子,5张大木桌上摆放着工笔画的半成品,两个姑娘正在全神贯注地着色。

画室主人赵艳文介绍:“近几年宁晋的工笔画越来越有名,在家就有订单。她们画的是十八罗汉,新加坡一些别墅装饰用得很多,订单一次就是十几张。”

在“河渠工笔画画室009号”画室里,画室主人赵鹏飞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接了24万元的订单,我们10个人,要到今年5月才能画完。”记者盯着一幅未完的荷塘月色画,他介绍:“这一片荷叶需要10次染色,那一幅12仕女图需要20天才能完成。”

褚家庄村是宁晋县工笔画特色村,这里的农民靠绘画,画出了一个新产业,画出了一条致富路。目前,褚家庄村工笔画创作室20余家,2012年从事工笔画创作、临摹及相关产业的人员800人,每年创作作品6000件,年产值1000余万元。

来学画的学员越来越多,赵鹏飞计划今年要扩大画室规模。通过名家带动、学校培育、画室传授等多种形式,工笔画从业群体迅速壮大,一批农村青年纷纷投身这一文化产业,新生代农民占到80%以上,成为工笔画队伍的主体。

赵鹏飞的愿望是:“希望能得到知名画家的指导和培训,提供智力支持,我特别渴望能进一步提高绘画艺术水平,因为好画永远供不应求。”

“一进画室,拿起画笔,就什么都忘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另外一个变化,村里打牌闹事的少了,工笔画陶冶了农民情操,提升了群众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水平。

大山村有了新愿景

本报记者 王新伟

农历正月初一,记者走进南网新村,10栋青瓦白墙的新楼房映入眼帘,村口“南网新村”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村民家门口挂起了大红的灯笼。

乌蒙深处的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大山村,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不少群众居住条件不佳。2011年,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在迤那镇开展“万个支部结对、万名党员帮扶”活动,并在大山村胜利组为10户特困户修建新村,解决住房难题。新居建成后,乡亲们在村口用石头立下“南网新村”以示感谢。

陈国辉是第5个搬进村子的新移民。他家大门上贴着“党恩沐浴大山村民喜迁新居常怀感恩心,南网情深小区群众乐奔康庄永记帮扶恩”的春联,表达着心中的喜悦与感激。

陈国辉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那边三间是卧室,这里是客厅,那是堆农具、包谷的小杂屋,合适得很……”陈国辉布满皱纹的脸上堆满了幸福。

在此之前,陈国辉一家5口人挤在3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墙体开裂、屋顶透亮,冬天透风,雨天漏雨。现在住进了63平方米的新房,明亮又宽敞。陈国辉的妻子卯民英说:“今年春节,我家还买了彩电,除夕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了中央台的春晚。”

据了解,大山村原来的变压器是20KVA的,家中25瓦电灯经常是红彩彩的,亮度很不够。猪草机和小钢磨都要等到晚上12点后才带得起来。现在搬进了新居,供电所给换了一台100KVA的变压器,电饭锅、电磁炉、洗衣机、小钢磨样样转得响,干什么都方便得很。陈国辉竖起了大拇指说:“有了电,咱山里人生活有了新盼头!”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