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春走基层---赶大集
2月13日,河北南皮县于十拨村大集上,赶集人满载而归。
本报记者 朱 磊摄
农历正月初五,山东省邹城市香城镇,农民购买气球,沉浸在浓浓的大集氛围中。
本报记者 郭存举摄
春节假期,北京大兴区兴丰街道举行“年货进社区,门口赶大集”活动,将一些百姓需要的年货商品带进社区,受到市民的欢迎。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乡村大集的“意外之喜”

本报记者 朱 磊

地点:河北南皮县于十拨村

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四,小雪。

听说要去采访赶大集,家里的老人告诉我,节前备足年货的乡里人不会赶这么早的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驱车直奔河北省南皮县的乡村大集。到了大集的地点于十拨村,这里居然已经被挤得水泄不通。大集上一路采访撞见不少新鲜事,很多都是“意外之喜”。

第一个“意外之喜”,是乡村大集吸引来了众多城里人。

上午9点半,站在于十拨村村口放眼望去,长龙般的大集上赶集人摩肩接踵。锅碗瓢盆、衣服鞋帽、猪牛羊肉、蔬果海鲜等应有尽有。

穿行在集市中采访,发现赶集的除了当地老乡,还有很多来凑热闹、寻年味、购买绿色食品的城里人。

于十拨村离市区20公里左右,因此这里的大集吸引了不少城里人。领着孩子,起大早来追寻年味的刘妍一家异常开心:“城里的农贸市场就是天天赶大集,但却少了很多新鲜感。在乡村大集可以买到农民自己种养的农副产品,浓浓的年味,更能让孩子和大人们找到了乐趣和回忆。”

刘妍刚买了两双虎头鞋,一看就是手工缝制。细密的针脚、鲜艳的色彩,活灵活现地勾勒出虎头的可爱形象。“这就是一件工艺品啊,城里买不到,孩子很喜欢。”

像刘妍这样的城里赶集人不在少数。买上几个冻柿子,称上几斤笨猪肉,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传统的年味儿在这里韵味十足。

第二个“意外之喜”,是乡村大集上出现了很多赶集“专业户”。

穆三拨村的穆连贵、穆彦喜父子,一大早就来大集上占了个好摊位。他们做的是蔬菜生意,已经做了5年赶集“专业户”。父子俩的摊位上摆满了新鲜的蔬菜。不到一个小时,菜就卖得差不多了。

穆彦喜说:“咱的菜都是从菜农那里进货,大棚里直接拉到集市上。城里的黄瓜卖8元一斤,咱就卖6元一斤;芹菜6元一斤,咱就卖4元一斤。赶一个集下来,也能赚个二三百元。”

父子俩家中都有地,但自从村里实行农地流转,他们就把地包给了别人。穆连贵说,十里八村几乎天天都有集,赶一次就能赚个几百块,比种地来钱快。

“集上很多都是老相识了,和我们一样都是赶集‘专业户’,最远能到百公里外的河间赶集去。”穆家摊位旁,卖柿饼的张桂亭说,如今在村里干这一行的人很多,没啥成本,挣钱也不少,邻里乡亲也都需要,当这个赶集“专业户”有啥不好?

第三个意外之喜,是大集旁居然有了“停车场”。

进村赶大集,又逢雨雪天。村里的柏油路上也堵车了。不但有运菜的货车、运文化用品的面包车,还有城里来的私家车,村里的农用车,把大集周边塞了个水泄不通。

堵车5分钟后,村里的干部于振富跑来指挥交通。

“各位倒倒车,集北边有停车场,都把车停那里吧。多走几步路,大家都方便!”零下2摄氏度的天气,于振富头上却冒起了汗。

“于十拨10天两个大集。以往还没啥,人们都骑自行车来。现在车多了,问题就来了。大家都挺高兴来赶集,结果堵在村里半天不动窝。有时候还有点小纠纷。村里只好把附近的麦场腾出来当了停车场,为此把不少人家的麦秸垛挪了地方。”疏通了交通后,于振富站在村口点起了一支烟。

“现在生活好了,农村里生活不错的人家也都买了车,村里也要好好规划农村停车的事了。”于振富说,“村里有车的人家,自己宅基地上都盖了车库。但是逢年过节,外地车来得多了,停车就成了问题。尤其是赶集的时候。现在只能拿麦场临时当个停车场。以后车来得再多些,就要有个真的停车场了。”

临近中午,赶集的人渐渐散去,卖货的老乡们也都收拾摊子回了家,等5天后,下个集日还会再来。

连锁超市进乡镇

本报记者 郭存举

地点:山东济宁邹城市香城镇

农历正月初五,在鲁西南地区被称为“五忙日”。这一天,农民开始为新的一年忙碌起来。一大早,记者来到山东省济宁邹城市香城镇,感受乡村大集的新气象。

“按照传统风俗,香城镇每五天就有一个集,今天虽不逢集,但现在乡镇商业贸易越来越发达,镇上每天都很热闹,天天都有集赶。”镇政府工作人员张祥臣告诉记者。

在镇中心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赶集的农民你来我往,年轻人个个衣着时尚,小汽车一辆接着一辆,宽宽的公路平整而又干净。“现在咱老百姓富裕了,买车的可不在少数。拿俺们村来说,今年就新添了10多辆汽车。过去赶集,乡亲们要骑自行车,现在屁股底下一冒烟就到了。”张祥臣对记者说。

在镇北街,一栋崭新的楼前聚满了赶集的乡亲们,楼前飘动的彩虹带格外绚烂,原来是镇上的一家超市开业。张祥臣告诉记者,镇上之前已经有两家超市,这家连锁超市是第三家。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在食品专区,鱼、肉、蛋、蔬菜、水果一应俱全;在衣服专区,各种款式的衣帽整齐地悬挂在衣架上。这家超市,无论商品的品种,还是质量和价格,记者感觉和城里超市并无差别。

记者注意到,相比前几年,香城镇集市上小摊位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品牌店和超市。一个镇上有3个规模不小的超市,反映出邹城市乡镇消费需求的不断旺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正在专卖店买东西的张大娘告诉记者,现在香城人买东西讲究的是品牌,一般的地摊货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当记者正沉浸在乡镇大集的热闹氛围中时,突然不见了张祥臣的身影。“你在哪儿呢?”记者打电话问。“我在镇西南边的广场上呢,这里正在举办招聘会,我看看有没有合适表弟的工作。”

原来,济宁市2013年“送岗位送技能进农村”工程和邹城市“就业援助、情满邹城”活动启动仪式正在香城镇举行,不少乡亲们都来这里找工作。“有合适的工作吗?”在火爆的招聘会现场,记者终于看到了张祥臣的身影。“有啊,过段时间俺表弟就有可能成为镇上食品公司的工人了!”

“图个开门红”

本报记者 李万祥

地点:北京顺义区张镇赵各庄

农历正月初四上午10点多,记者坐上顺39路公交车来到北京市顺义区张镇赵各庄赶集。

集市口的两侧有序停放着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车、小轿车等。随着人流走进集市,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有大红的中国结、各式各样的自行车和电动车、各式各样的衣服,有花生、瓜子、杏仁、枣、核桃、枸杞子等,还有韭菜、豆角、黄瓜、西红柿、蒜薹、青椒、菜花、蒜黄、大蒜等蔬菜,各种可爱的玩具……

每个摊位前都挤着很多人,人们七嘴八舌地讨价还价。这不,小曾看上了一位大叔家的衣服。

“这件衣服多少钱?”

“60元。”老板还在整理衣服。

“能试下吗?”小曾不等老板说话就拉开衣服比划起来。“行,喜欢就试试。”老板抬头看见小曾都已经披在身上了,无奈地笑了笑。

“嗯,不错。老板,还有其他颜色吗?”

“有,这个还有黑色、红色、粉色、蓝色,您看看。”老板用手指着旁边的货箱说。

“嘿,老板,便宜点?”小曾开始砍价了。

“这个是最低价了。”老板摊摊手。

“老板,便宜点吧。咱们一回生二回熟,下次买衣服还来您家。我给您带新顾客来,多几个回头客。”

“那就便宜点给您,一口价,47元,我也图个开门红!”

“好!”

集市上,像这样的砍价声不绝于耳。“现在的集市方便多了,交通便利,东西又很全,大家伙都喜欢赶集。”小曾叠好刚买的新衣服,还要去其他地方瞧瞧。

优质苹果特价卖

本报记者 裴珍珍

地点:山西翼城县南唐乡樊店村

农历正月初七早上8点,山西省翼城县南唐乡樊店村的关玉香就和儿子乘车赶到县城。“再有一周村里又有大集了,我们得提前采购些好点的配料。农历腊月廿八的大集,我半天就卖了1000多元的面皮、米皮呢。”

樊店村位于曲沃、翼城和绛县三县交界地带,因为方便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的农村集市自发形成,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每逢农历正月初二、五、八、十的日子,来自3县的大小商贩和乡亲们云集于此,集市上各种商品,小到糖果洗衣粉,大到电视摩托车,一应俱全。各种吆喝声、讨价声不绝于耳,常常将整条街堵得水泄不通。尤其是到了春节,因为路程近,货品全,价格低,樊店大集更是附近百姓置办年货的首选。

关玉香今年63岁了,丈夫和儿子身体不好,全家就靠她在集上卖小吃维持生计。“原来集市上有几家卖面皮的,都没有关奶奶的货真价实,后来都撤摊了。”樊店村村民小王说。

“四邻八村都是熟人,咱做生意要讲良心,重诚信。我绝不添加乱七八糟的东西,买我面皮的人都排队呢。”关玉香笑着告诉记者,她的客户主要是年轻人,“他们大都在外打工,口袋鼓了,回乡都比着买小汽车,对吃的要求就更高了。而老年人还是旧观念,在大集上专挑便宜货买,有时候免不了要吃点小亏。”

据记者了解,虽然今年大集年货的价格有点偏高,但仍是一派购销两旺的场景,比如香蕉每斤2元左右,比县城的农贸批发市场卖得还便宜,引得乡亲们竞相购买。“春节期间蔬菜肉类价格都会涨价,这是市场规律。今年最让人吃惊的是苹果价格大跌,一斤只有一两块钱。”隆化镇北撖村一位姓张的果农告诉记者,去年山东一带的经销商出口订单大减,苹果价格全线回落,为了防止积压,很多商家选择在乡村大集上薄利多销。

北撖村是临汾远近出名的苹果村,近年来新技术推广成效显著,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亩收入均在3万元以上,红富士苹果因个大味甜,热销到河南、河北等地。“我们村的苹果这几年质量提高了,出现供不应求的好局面,但现在村里只有一个冷库,存货量有限,如果能再建几个大一点的冷库,再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走高端路线,北撖苹果就能卖上更好的价钱。”北撖村党支部书记李红山说。

买年货泡温泉 返乡农民“不差钱”

本报记者 何 川

地点:湖北罗田县三里畈镇

新春之际,农贸市场一派繁忙景象。琳琅满目的年货让人目不暇接,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早饭刚过,集市里的年货摊点已摆开阵势,红底金字的春联、款式新潮的服装、青翠欲滴的油菜、活蹦乱跳的鲜鱼看得人眼花缭乱。

“便宜点,这半边猪肉我都要了。”一位前来赶集的顾客以每斤13元多的价格,买了约半扇猪肉。卖肉的摊主丁银元高兴地将肉切好,帮他拿到小三轮车上。丁银元告诉记者,今年的猪肉价格跟去年同期差不多,每斤13元至14元。这段时间,仅他这一个摊位平均每天就能卖两百来斤猪肉。

在一家童装店内,几位顾客正跟店主李正兴讨价还价。据他介绍,虽然童装不像成人服装那样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但春节期间的童装生意还是红火,特别是两岁以下的儿童服装销量很好。“这类童装经常被当作礼物送人,因而顾客一买就是好几套。春节期间的童装销售收入有八万元左右,毛利润也有两三万元。”李正兴说,“现在的农村市场对衣服质量和款式要求比以往有了明显提高,今年我特意进了一些质量较好、价位稍高的衣服,卖得也很好。”

在一家卖对联、剪纸、灯笼和中国结的摊位上,曹先生就买了6幅烫金字的对联、4个大红灯笼和两个中国结。“以前只买对联,今年家里盖了新房子,就多买了几样东西,图个喜庆吉祥,况且咱现在也不缺钱了。”曹先生说。

三里畈镇镇长刘海表示,为给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节日市场环境,有关部门强化了农贸市场监管,专门设立集市服务台,及时受理消费投诉,并加强对食用油、猪肉、酒类等节日热销商品的检查,严禁“三无”、过期变质等商品销售。

随着赶年集的人越来越多,集市越发显得热闹。在因温泉而闻名的三里畈镇,10余家温泉洗浴中心在集市的另一头,同样也是熙熙攘攘。由于天气颇为阴冷,舒舒服服泡温泉成为不少当地群众的节日消费热点。

在一家名为“六六顺”的洗浴中心,记者看到,虽然泡温泉的价格已飙升至每人40元,但人们仍旧热情不减,排起了长队。一位顾客表示已在此等了将近20分钟,但前面仍有两个人在排着队,“我大老远赶过来就是为了泡温泉,泡个温泉好过年呐。”他笑着说。

店老板表示,很多外出务工的人回来了,带着全家过来泡温泉,因此这几天顾客比平时多了很多,店里的洗浴设施都不够用。这家洗浴中心有16个浴室,按每个浴室一天接待10位客人的保守估计,这家店一天营业收入就可达六七千元,在农村来说还是挺可观的。

据刘海介绍,为有效开发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带动乡亲们致富,当地政府与武汉丰太集团联合打造丰太温泉旅游开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亿多元,建设温泉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区等。“温泉开发项目是罗田县推进大别山试验区建设的五大示范工程之一,正式营业后有望成为鄂东地区生态休闲养生中心。该项目的落成,将会拉动当地洗浴、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并带来上千个就业岗位,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刘海表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