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各地两会纷纷亮出上一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去年有24个省份预期实现两位数增长,这些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速“西高东低”的梯度发展格局更加明显。
应当说,这一态势是我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的向好表现。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到出口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加之各项生产要素成本抬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成为各地的主动选择,经济增速的追求退居其次。而中西部地区则正可以抓住国家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着力在挖掘潜力、发挥特色、构建市场、完善基础设施上做好赶超文章。
总体上看,家底日益殷实,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增强生产要素的集中优势和配套能力,进一步打开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从而递延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活力。
但在乐观的背后,依然需要保持一分审慎。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西部经济发展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必须破除“高污染、高消耗、高投入”的旧有增长模式。而现实中,中西部地区发展依然时常面临路径抉择的诸多难题。
难点之一,如何寻找经济增长新的内生动力?
投资拉动仍然是中西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12年,多数西部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20%,其中贵州更是达到53%。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看,至少有19个省份把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设定在20%以上,其中,黑龙江、甘肃、新疆和贵州四省区锁定了30%的增速。
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十分必要,但如果不顾效益回报而盲目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则有可能埋下隐患。在审计署公布的2010年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数据中,西部12个省份政府性债务余额29250亿元,占当年西部地区GDP的比重约36%,这一数字远高于中部地区的20%和东部地区的22%。现在还有很多省份在规划未来五年的重大项目,动辄就是几万亿元投资计划,远远高于当地一年的生产产值,后续资金来源有可能成为严重问题。因此,如何创造更有利的投资环境和条件,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是中西部地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难点之二,如何避免产业布局可能出现的趋同化?
我国区域发展的资源同构性和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决定了中西部省份在选择产业发展方向上日渐趋同。从各地发展规划不难发现,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确定,不少地方发展方向相似,甚至产业结构占比也大致雷同。目前很多传统制造业已经出现过剩,就是一些初现端倪的新兴产业,如果各地竞相发展,也会在不久的将来产生新的产能过剩。光伏产业已是前车之鉴。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中,一方面眼光要放得足够“长”,为未来若干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眼光要放得要足够“远”,跳出区域发展产业,在“全国一盘棋”中寻求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确立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中西部地区将在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上,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建设中肩负重任。我们希望看到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既有强劲势头和饱满热情,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