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知识前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2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怎样治理城市拥堵?
本报记者 佘惠敏
图为无锡新区的物联网展示中心演示的智能交通产品。

交通拥堵是世界大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题:80年前的纽约,堵;50年前的伦敦、东京,堵;上世纪90年代,亚洲四小龙腾飞时,首尔、台北也都堵;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城市碰到了堵车难题。交通拥堵有治吗?到底应该如何治理?

东京新宿站出入口有200多个——

交通枢纽应与城市高密区一致

比对其他发达国家的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的交通发展历程,或许能找到治理拥堵之道。

2011年北京市常住总人口为2018.6万人,有专家估计,20年后,最保守的情况下北京常住人口也将达到3000万人。而日本东京目前有3500万人口,建成区半径50公里-70公里,包括市郊铁路和地铁在内的轨道交通每天承担了将近4000万人次的出行。北京如果像东京那样建成由市中心辐射出50公里-70公里通勤半径的大都市圈,就会辐射到河北的燕郊、廊坊、固安、涿州,也将需要更强大的轨道交通能力。

“现在北京的轨道建设非常迅猛,投资力度大,建设速度快。但跟东京比,我们城市中心区的铁路密度较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郭继孚说,以东京新宿站为例,该站通过地下隧道连接着周边很多高楼大厦,出入口有200多个,每天运送乘客300万人。“由于出入口多,又都在地下,新宿站地面上看不到那么多车,也看不到那么多人,也没有那么多立交桥,也不那么堵。”

郭继孚认为,城市的轨道交通枢纽应该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最密集区,这样可以减少无谓的拥堵。“东京在人流聚集的地方却把建筑规模做得很大、密度很大。香港、新加坡及纽约的曼哈顿、伦敦的中心区,其实都是这样的思路。东京的CBD地区有十几条轨道线,北京的CBD区域只规划了4条。东京火车站出来的人群迅速分流到周边的高楼大厦中去,使用小汽车的比例仅占了2%;而北京南站的出站人群,不包括直接从地铁转出去的,使用出租车和小汽车的比例高达75%,这就是我们建了那么多立交桥还堵的原因。我们的国贸、金融街、中关村等人口密集区与东直门、西直门等轨道枢纽是分离的。”

纽约市半数家庭无车——

减少中心区小汽车拥有量

中国正成为汽车大国,小汽车进入家庭,也带来了道路上的拥堵。如何解决这一难题?郭继孚认为,应让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依赖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的人均拥有量,而目前的实际情形正好相反,越是大城市,越是中心区,小汽车越多,这使交通拥堵加剧。“香港700万人,只有40万辆小汽车。北京2010年净增就是80万,相当于两个香港。”

“北京的500万辆车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市中心,外围很少。”郭继孚说,“而在平均一家有2辆车的美国,纽约市这种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有一半的家庭没有车。曼哈顿这样的纽约中心区,77%的家庭没有车。北京的城市中心区,人均拥有小汽车的水平相当于曼哈顿的两倍,接近于东京的两倍,这就是我们交通这么堵的最直接原因。”

据统计,北京的机动车80%以上集中在六环以内的城区,北京城四区户均拥有小汽车的数量是巴黎同等可比地区的1.8倍,纽约同等可比地区的2.3倍。

郭继孚认为,目前一些大城市对小汽车使用限号、摇号来控制其发展速度的方向是对的,但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并且应采取更因地制宜的办法。“密度越高的地方,我们的执行力度应该越大。目前摇号没有针对市中心,其实密云等郊区山区车不多,也需要车。真正要解决的是城市中心区,应该加强限制力度。”

北京换乘最远纪录是1.2公里——

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手段是靠公共交通,但目前许多地方公共交通系统不够便捷,这也影响了人们利用公交出行的兴趣。以北京为例,公交出行时间实际是小汽车的2倍到2.5倍,也就是说,开车花一个小时能够到达的地方,使用公共交通则需要2小时到2.5小时。

造成公共交通不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公交专用道不足;二是换乘不便,北京换乘的最远纪录是1.2公里。“这样的服务水平很难让大家不买车。”

以北京为例,北京有公交专用道网,但在交通高峰期,在最拥堵的地方是断的,成不了网。郭继孚介绍说,纽约曼哈顿的最新措施是,单车道给公交专用,小汽车不能走;三车道,两边公交专用,中间小汽车单行;四车道要划出两条道给公共汽车用。而我国相关部门规定,必须三车道以上才可划公交专用道。“如果路很宽,不堵车,划公交专用道有什么用呢?”

我国大城市路修得太宽、路网密度却太低,在城市中心建成很多立交桥、高架桥,这也造成了公交换乘的不便。“路修得太宽,老人小孩过马路都不方便。看起来我们的路很宽,其实路很稀。这么宽的马路,这么稀的网格,大家住在这个网格中心,要走很远的距离才能到公交车站。”

“高密度的城市,只有走集约化的交通解决方式。”郭继孚说,“看一下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要转变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我们一定也会得到一个美丽的城市、美丽的中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