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云·识天·测气象
本报记者 杜 铭

明天刮风还是下雨,是该添衣保暖、还是要带伞防雨?出门前看看天气预报,已经成了我们的日常习惯。可您是否了解,专业气象人员是如何“观云识天”测气象的呢?

近日,第四届全国气象行业气象观测技能竞赛在成都举行,99名气象观测员一展身手,比拼起了“武艺”。

“比赛开始!”考官一声令下,比赛选手立即忙活起来:将风横臂、雨量筒组装起来,通过数据线连接上自动气象站,打开笔记本电脑,通过数据接口读取气象参数,并记录到考卷上。这一切要在30分钟内完成。

本次竞赛裁判长、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曹晓钟介绍,该自动气象站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地面观测设备,可以测量风速、风向、降雨量、气压、环境温度、相对湿度6类气象要素。

过去,气象观测员仅凭一支笔、一个记录本记录仪器测定的数据。现在,自动化的观测仪器逐渐取代了人工观测,气象观测员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次竞赛内容设置的变化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观测员的日常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进行设备保障维护,本次技能竞赛紧密结合业务工作,专门增加了自动气象站维护的实际动手竞赛试题。这对于提升基层台站的设备保障能力、为预报提供更准确的观测数据具有重要意义。”竞赛组委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副司长赵大铜介绍。

“基层台站观测员要向天气监测员、装备保障员和质量控制员转变。”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表示,新形势对观测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气象局已经启动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改革。

虽然自动气象站逐步普及,但并不意味人工观测就失去了用武之地。一项名为“观云识天”的比赛1月8日下午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综合观测场上进行,短短5分钟内,选手需要戴上墨镜,仰望天空,记录下总云量、云状、云状编码以及天气现象。

“航空公司的航班飞行需要我们每小时提供一次气象资料,每天要进行15次人工观测。”来自福建漳州市的参赛选手李育慧说,目前云朵、能见度、天气状况这3项只能靠肉眼观察。

上届比赛个人全能奖二等奖获得者、新疆塔城地区气象局刘红霞说,通过观察云朵的形状,可以预测天气状况。“比如钩状、堡状等形状的云出现时,可能出现雨雪天气。”观测员只有苦练基本功,才能掌握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

气象观测是气象预报的基础。“观测员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相关部门再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做成预报产品。观测数据的准确与否,关系到气象预报准确率的高低,关系到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赵大铜说。

上图 气象观测员正在使用观测仪器进行数据测量。 本报记者 杜 铭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