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以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全球贸易增速明显放缓,争端日益频繁,保护主义呈上升趋势。欧、美、日央行进一步释放流动性,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发达国家“日本化征候”日趋明显,与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对比显著改变;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剧和升级,同时也为欧元区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契机;WTO扩员并在服务贸易自由化、政府采购和信息技术协定等具体领域取得进展,金砖国家探讨全球治理的新途径成为亮点。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3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6%,其中发达经济体整体增长1.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整体增长5.6%。按市场汇率计算,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2.9%。未来几年,世界经济的中低速增长将成为一种常态。从目前看,影响世界经济走势的因素有:
第一,发达国家“超低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多种衍生风险。发达国家债务居高不下,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高位徘徊,纷纷采取多种形式的货币宽松政策,包括美联储的QE(量化宽松)、OT(扭转操作)和欧洲央行的OMT(直接货币交易计划),旨在增加经济体内的流动性,激励企业投资,提振消费欲望,拉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第二,欧洲债务危机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尽管危机整体上维持在可控水平,但希腊政治危机引发的退欧风波直接影响了整个欧元区银行业,欧债危机逐渐蔓延至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
第三,大宗商品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美国能源产出的增长态势和伊朗核危机走势是影响全球能源供给的两大基本变量。美国页岩气“革命”起着抑制全球原油市场价格的作用,提升美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影响力,并改变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对产油国和消费国关系造成复杂影响。粮食价格升高,特别是乳制品和肉类价格上涨推高了全球通胀压力,增加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放松货币政策的难度。世界粮食危机爆发频率加快,高粮价常态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远大于发达国家。
第四,贸易保护主义仍是制约贸易增长的因素之一。国际贸易不平衡持续存在,全球经常账户失衡格局未见明显改善。各国利益集团的博弈、针对国有企业的“竞争中立框架”的推行,均会催生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
全面把握新机遇以赢得未来
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对中国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机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球增长重心转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力对比发生显著改变,是世界经济环境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新兴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第一次占全球GDP权重的一半以上,未来5年整个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还会不断上升,预计对全球GDP增长贡献度在三分之二左右。这导致整个世界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将为增长带来从量变到质变的真实含义。相比发达国家的财政警戒,新兴经济体有更好的财政空间:一是总体债务水平比较低;二是赤字水平比较低,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空间很大。随着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在国际规则、制度方面的博弈将更加激烈。亚太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持续上升,使得中国在新一轮的再全球化过程中有了参与新的国际规则和秩序制定的新机遇。通过制定水平更高、执行更严的非中性规则,中国可以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一道,谋求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需要外部世界,不但需要世界的市场、资源、技术,还需要外部的理解和支持。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存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外部世界已经不能仅看成是条件。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如此之大,速度加快或者减缓,对全球影响很大,已经成为影响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变量。中国有能力促进全球包容性发展,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分享到中国发展的果实,比如向周边及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甚至可考虑实行单方面的零关税政策,为它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中国创造战略机遇的外部环境。
其次,长期经济增长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外乎三个主要途径:一是技术进步;二是贸易扩大化;三是制度创新。现阶段,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尤为重要,因为好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进步与要素流动密切相关,从而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释放出空间。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趋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人力资源丰富,政策选择自由度较高,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但仍存在加快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迫切任务,存在各种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两个全面”、“两个加快”,把发展目标与改革目标一起规划、把市场化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一同部署,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绘制了时间表和路线图。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得利益。这是中国创造战略机遇的制度保障。
最后,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在扩大开放中扩大内需,提升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开放服务业,加强财政监管和金融业改革,促进公平、平衡的增长,就能够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从风险中创造机遇。城镇化是发展最大的潜力,而真正的发展必须要依靠改革。这是中国创造战略机遇的内部动因。
(执笔: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所长张宇燕、副研究员欧阳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