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的精准农业还刚起步
乔金亮

提到精准农业,很多人会想到肥沃黑土地上国营农场的顶级数字化农机管理系统,其采用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监测系统(RS)是精准农业的三大支柱技术。作为近年国际农业发展的热点和潮流,精准农业因其能更好地利用水土资源,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而颇受公众关注。

有人认为,精准农业就是花钱买设备和仪器,农机化水平提高了自然就是精准农业了。还有人认为,我国这样的小农经济不适合发展精准农业,精准农业只能在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地区才有发展可能。

事实并非如此,这两种观点对精准农业都有一定误读。既不能把精准农业神秘化,也不能把它绝对化。精准农业不只适用于国有大型农场和发达地区的现代农业园区,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广大农村,也可以大有作为。它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并非只有地广人稀的国家或地区才能发展精准农业。例如,以色列贫瘠的土地和缺水,却并不妨碍其精准农业居于世界前列。

精准农业本质是一种高效农业的形态,并非深不可测。其集成组装的诸多生产精细化技术,比如精确灌溉、测土配方、变量施肥等早已存在,关键的卫星定位系统、遥感系统也已在我国交通运输、国土、气象等领域得到较广泛的运用。精准农业的核心是把这些技术按照定位、定时、定量的原则布局在最需要的农业生产要素上。

精准农业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是管理和标准,其次是数据和软件,相对而言,硬件设备恰恰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通过加大投入来赶上的。从纵向来看,精准农业发端于西方农业的规模经营,较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孕育它的土壤。从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专家提出到进入生产应用,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这显然得益于其健全的农业基础设施和较高的产业化程度。

应当看到,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这就要求我们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精准农业运作模式,而不是简单引进国外的技术装备。近年来,我国精准农业取得较快发展,不断吸引着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并与有机农业、创意农业等结合,回报颇丰。

当前,我国精准农业发展面临着底层技术支持不足、信息采集系统不全、专业系统不完善的短板,精准农业的“精准”程度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国农业兼业化趋势明显、各地水土条件差异较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等均制约了精准农业的发展。总体上,我国精准农业仍处于试验示范和孕育发展阶段,今后需要在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不断拓展空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