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经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公经费:呼唤“负增长”的答卷
冯 源

连日来,各地政府在两会上纷纷表示,要严控本年度的三公经费,实现“零增长”。但在三公经费数目庞大、饱受社会诟病的现实下,“不升”并非成绩,“降下”才是趋势。

三公经费指的是因公出国出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但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不善、监督缺位、暗箱操作等种种原因,我国的三公经费一直是腐败问题的多发易发区。

为了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2011年中央各部门首度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地方各级政府陆续跟进,“三公经费零增长”的承诺也随之而生。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已经不满足于三公经费“零增长”,更迫切希望三公经费“负增长”。从操作层面上看,三公经费实现“负增长”并非难事。浙江省温州市2012年6月出台了“史上最细”公务接待标准,全市半年公务接待费用下降四分之一强。2012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比2011年决算数减少了约15%。

实现三公经费“负增长”是大势所趋。

目前的三公经费数目正处于高位,而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正在狠刹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这都为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提供了可能。

压缩三公经费是党政部门厉行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消解公众对三公经费的疑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从而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