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技术”的出现虽然加剧了相关服务的供求失衡局面,但也蕴含着许多积极的讯号,它可以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面对这些技术,努力引导其发挥正能量,在应用中趋利避害而不是一禁了之,才是应有的态度。
前段时间,有媒体曾以“自己傻就别怪别人聪明”来调侃铁路部门因“抢票”软件而“动怒”的行为。无独有偶,应对“打车难”,上海近来出现了多款“打车神器”。使用者在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后,会有一个“您是否愿意支付小费”的选项,乘客可以选择加价5元到50元不等。许多人亲身体验后发现:“只要加20元以上,5分钟内几乎都能叫到车。”
此事让笔者联想到另一则新闻。报道称,以往在医院门口出现的“号贩子”已经把“阵地”转移到网上开起网店。支付方式也颇为“人性化”:买家可以先购买,等看完病再确认支付。“号贩子”店主承诺:“保证不花冤枉钱”。
“打车神器”和“网店卖挂号”,看似互不搭界,实则反映出一个共性问题,即这些“聪明技术”的出现,会否进一步加剧公共资源的供需矛盾?是否会进一步冲击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定价策略?
首先,公共资源的分配绝不能完全借助价格杠杆和市场手段。“打车神器”、“网店卖挂号”等现象之所以饱受争议,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服务的分配完全依靠价格杠杆。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医疗服务和出租车服务,都呈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在总量供给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只是“价高者得”,最终会造成低收入者的压力,甚至将这部分消费者清理出场。
其次,“聪明技术”的出现加剧了相关服务供求失衡的局面。长期以来,当抱怨城市“打车难”积聚到一定程度时,监管者的应对办法是开展“行业整顿”:要求出租车增加营运时间、加大对拒载司机的处罚等。但很明显,这些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类软件层出不穷,淘宝网店浩如烟海,管理部门将很难通过传统手段杜绝此类服务。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如果只在需求侧下功夫,不在供给上动真格,将无法真正化解矛盾。
不过,“打车神器”、“网店卖挂号”的出现也蕴含着许多积极的讯号。一是反映出部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正发生着变化。比如,有人愿意为打到车多支付10元钱,说明其有能力也有意愿为享受该服务支付更高价格。这就意味着可以在增加服务总量的同时,提供更加差异化的产品和增值服务,通过服务的多元化满足需求、提高利润。二是表明技术可以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管理部门在优化公共服务时也应更多地参考来自市场、企业的技术和“灵感”,比如将“打车神器”中的位置服务技术应用于用户寻找“拼车”伙伴;将第三方支付平台引入医院网络挂号系统,解决目前网络挂号存在的浪费问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面对这些技术,努力引导其发挥正能量,在应用中趋利避害而不是一禁了之,才是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