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莞经济:“爬坡升级”奋力行
本报记者 庞彩霞 董碧娟
.图为东莞大朗镇颖祺服装公司车间一角。 本报记者 庞彩霞摄

6.1%,东莞市2012年用这个并不突出的GDP增速,在转型起步、外需低迷的形势下,交出了一份值得认可的答卷。从年初的1.3%左右的低增长,到5、6月份步入平稳发展期,再到下半年的较高增长,最终实现GDP晋级5000亿元序列。“先低、中平、后高”的增长曲线,既记录了东莞这一外向型经济大市应对复杂经济局势的奋斗轨迹,更凸显了东莞向开放型经济强市转型付出的巨大努力。

爬坡升级,东莞之力生自何处?记者近日就此深入东莞多家企业、研究机构、科技园区等地展开采访。

齐修内功谋转型

“2012年,以纯依然实现了快速增长,目前我们正向百亿元产值的目标冲刺,估计2014年可实现。”一向低调的以纯集团董事长郭东林讲到“百亿”时一脸的淡定。当记者问到“如何看待服装行业严峻的内外挑战”时,郭东林如是作答:“以纯还有很多市场空间没有开发。保持好心态,做好自己的产品,让消费者觉得值得购买才是我们的重心。”

“做好自己的产品”——这句简单而富含意味的话同样出自东莞创机电业制品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监吴文兵口中:“市场变化是很快,但一些基本的东西是不变的,做好自己的产品很重要。”这家主要生产电动及园艺工具的企业,在1988年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来料加工厂,通过收购国际品牌、整合国内外资源,一举成为手握8个国际知名品牌与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通过转型,我们的营业额从创业初的300万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约37亿美元。我们推出的创新产品能占销售额的1/3。尽管经济形势挑战加大,公司2012年的出口额仍比2011年增长了12%。”吴文兵介绍。

迎难而上、齐修内功,向研发、设计、品牌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可以说是东莞一大批传统制造及加工贸易企业当前形势下的共同写照。在这种合力的驱动下,2012年,东莞市工业在上半年由负转正后逐月上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比上半年快4.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回升的主要因素。

加工贸易是东莞转型升级的重头。通过不停产转变来料加工企业形态、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搭建内销对接渠道、引进港台辅导机构、共建产业转移园等组合措施的实施,东莞2012年出口增长8.5%,高于全国及全省0.7个百分点。“东莞这些年忍住阵痛,下决心推动转型升级。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这样的增长水平,实属不易,确属难得”,“东莞受冲击大,贡献也大”,在近日召开的广东省外经贸工作会议上,省长朱小丹如此肯定东莞的发展局面。

“大小块头”促升级

晴空下,绿树环绕的现代化楼宇倒映在静静的松山湖上。主打先进触控面板的“重头”企业联胜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东莞松山湖开发区台湾工业园的高雄路上。“我们的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一期投资45亿元,于2012年10月开始量产,2013年预估营业额可达60亿元,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公司总经理张立昇向我们娓娓道来。

沿着一条几乎看不到尽头的长廊参观联胜的生产线时,先进的设备、庞大的规模让人惊叹。“我们的单片触摸屏技术还有全面贴合技术在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更提高了产品的性能,这为我们赢得了极大的市场竞争力。”说到公司的核心技术时,张立昇充满自信,“二期项目厂房已经盖好了,就在等待市场时机。”

“去年以来,我们通过狠抓‘三重’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加紧落地和上马,发展动力日益加强。”东莞市长袁宝成告诉记者,2012年全市已有108项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78.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15%,同比增长18.6%,为近3年最高水平。2012年全年累计推进53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其中,现代产业项目有38个,占新开工项目72%,总投资350多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薄膜太阳能光伏、物联网、半导体照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大项目牵引带动下正加速形成,力推东莞产业升级。

除了“大块头”的重大项目和大企业,一些发展迅速、充满创新活力的“小块头”企业也争相涌入东莞,成为了支撑产业升级的轻骑兵。东莞天安数码城就为这群轻骑兵提供了安营扎寨之所。走进该园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体验中心,全球视野的世界产业集群示意图、东莞扶持企业政策汇总电子书、锻炼管理者决策能力的仿真游戏……妙趣横生的创新气氛扑面而来,先进、细致的管理可见一斑。

就在2012年底,百余家科技企业集中办理了进驻东莞天安数码城的手续。东莞天安数码城有限公司董事何文介绍说,入驻企业涉及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且80%为总部和研发型科技企业,20%是区域总部和华南研发中心。

创新驱动进行时

“我马上要到上海跟一家企业谈合作,看能否把我们研发的材料通过3D打印应用到医疗器械上。合作一成,这家企业就会来东莞设立公司。”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明在忙碌中接待了我们。“单纯给企业辐射技术并不难,难的是要依靠技术在东莞培育一批企业,生成一个产业。今年我们应该能培育5家以上企业。”他介绍,东莞还与北京大学共建光电研究院,加快谋划松山湖大学创新城建设,而去年引进的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合作平台也在加速推进中。

“在东莞,前几年提科技与金融结合,大家多少会觉得无从下手。而现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已成为一种共识。最大的变化是,以前是科技型企业上门找金融机构,现在金融机构的主动性会更强。在前几年,我们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也就几百万元,现在则超过了6000万元。”东莞市科技局副局长沈海邑告诉记者。

制定实施科技金融产业融合“1+4”政策,完善“科技东莞”政策;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产业转型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组建东莞银行松山湖科技支行,推出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东莞抓住了建设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区域这一契机,全方位构建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

创新驱动正为东莞攻坚注入持续动力:2012年,东莞公共创新平台增至13家;风投创投等股权投资类企业增至98家;引进省创新科研团队5个,总数达14家,排名全省第三;全市R&D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8%;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8万件和2万件,均居全省第三,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84.7%;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2.7%和32.3%……

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存量,以“三重”建设优化增量,以创新引领提升质量……在“爬坡升级”中,东莞走过了2012年。“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宁愿牺牲战术排名,也要确保战略转型成功。”伴随着市委书记徐建华的动员,“东莞攻坚”正迈向新征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