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互联时代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互联:大幕拉开 竞相登台
本报记者 郭文鹃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占整体网民数的74.5%,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

◆全新的终端交互方式和用户使用习惯,为移动互联网从业者提供了创新空间,涌现出大批受用户欢迎的移动应用。

导读:2012年,IT业最热门的无疑是移动互联网。一项调查显示,33%的人在看电视时使用移动设备上网;44%的人逛街时拿出手机或平板电脑;吃饭时更是高达66.9%。许多投资者感叹,移动互联时代在中国已悄然来临,各种细分应用是其中亮点。

就在上周,腾讯官方宣布其微信用户已超过3亿。另一热门应用微博,3亿用户中有2亿通过手机上微博。网易新闻客户端装机用户已接近5000万,平均每秒1.7个激活用户。“摇摇招车”应用在苹果手机应用商店上线半年多,聚拢了1000多辆出租车,获得红杉资本的千万元投资。智能手机正变成用户的贴心帮手,每一款独具个性的APP应用,都极大丰富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也带来了新一轮的商机。

资本涌动但盈利艰难

移动互联的概念很早就已经产生,但是真正发展壮大,还是源自智能手机上iOS和安卓平台的流行。戈壁投资总经理童玮亮用“疯狂”二字来形容近两年的移动互联网投资环境。目前行业共有近百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已披露融资规模超过了5亿美元。

据统计,2012年我国移动设备上的APP应用数量已经达到百万级,每月平均每个智能手机使用者会保持使用20款移动应用,包括游戏、商务、便捷生活、多媒体、资讯、社交网络等。

但就目前而言,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还相对单一。一个是对用户收费,以许多游戏类应用为代表;另一个是用户免费,植入广告。这两种盈利方式目前都遇到了一定的瓶颈。首先,国内用户没有花钱买软件的习惯,花几千元买个手机没问题,但是几元买个应用却不大舍得。广告方面,由于考虑到移动终端屏幕小且型号标准比较多,许多商家对移动应用上的广告效果还不太信任。据统计,目前在移动客户端上投放的广告量,尚不到互联网PC端广告量的5%。

满足用户碎片化需求

尽管眼前的收益有限,但投资者们却不曾否认过移动互联未来的价值。“与互联网PC经济追求大而全不同,移动应用代表的是一种小而美的经济。面对个人、企业碎片化的需求,只要能够抓住切入口,提供好增值服务,就会有成长空间。”巨流无线董事长黄维对移动互联的前景信心满满。

要想有好的“钱”景,关键还是要看产品和服务。尽管腾讯的微信和微博在移动应用上已经聚集了相当的人气,腾讯团队仍表示目前的重心还是放在产品和用户体验上,暂时没有商业化的考虑。“设计出好的产品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反反复复地去实验和改进。”腾讯微博负责人说。比如说在腾讯微博主页顶端,有一个栏目叫做“实验室”,点击进去会有一些新奇的应用供用户体验,经过一段时间测试,如果用户普遍反馈不错,就会把新功能做成标准版,供所有用户使用。

和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的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仍然需要时间去摸索。就现阶段而言,移动应用开发商要迈过的第一个坎是如何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安全留在用户手机里而不是被删除。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