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经济与法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击网络信息犯罪
戳穿“回馈客户”的骗局
本报记者 许跃芝

为严厉打击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地下产业”和黑色利益链,1月14日上午,经过一个多月的昼夜奋战,在掌握确凿证据、集中行动时机成熟的基础上,公安部下达了统一收网命令,组织涉案的21个省区市公安机关开展为期3天的集中抓捕行动。本报记者随公安部督导组赴北京、浙江、上海等地采访了这次集中收网行动。

“您好,请问是骆先生吗?”

“我是某银行信用卡中心业务员,现在我行正在举办回馈VIP客户活动。客户只要花费300元,就可以获得一张300元的手机充值卡,还可获赠价值1680元的名牌化妆品套装、保暖内衣、保温水杯等礼品。”

“礼品将通过宅急送或EMS送到您手中,验货后您再将现金交给快递人员。”

“您看还是按原来的地址给您送过去吗?”

……

“电话号码、姓名、银行信用卡客户、曾经网购过什么东西、送货地址等等,全部真实,太不可思议了。”说起这事,被骗的骆先生至今还不能完全相信这是真的。

可是,每当看到手中不能充值使用的电话卡、假冒劣质的几种商品,“我真实地感到自己确实被骗了”。骆先生气愤地说。殊不知,骆先生的个人信息早已遭到泄露,才会被犯罪分子利用。

家住杭州市的骆先生告诉记者,他的个人信息被出卖,给他及其家人的安全带来了隐患。于是,他主动到公安机关报警。

有着骆先生同样经历的受害人在全国还不少。2011年12月2日,北京市西城公安分局接到某银行信用卡中心报案,称其信用卡中心客服多次接到全国范围100余名信用卡客户来电投诉,客户个人信息被泄露,有人假冒该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名义对客户进行诈骗。

接警后警方随即组织侦查。经侦查发现,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底期间,犯罪嫌疑人毛某伙同张某某在杭州市余杭区一出租房内,招聘了10余名话务员,对她们进行“话术”培训后,指使她们冒充某银行工作人员致电受害人,邀请参加该银行举办的VIP客户回馈活动,借机诈骗钱财。

“约2000名银行金卡客户汇款后,张某某又安排员工向客户邮递伪劣假冒化妆品、虚假电话充值卡等,从中获利64万余元。”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办案民警赵环告诉记者。

犯罪嫌疑人是如何得到准确、详细的某银行客户个人信息的呢?“信息是通过掌握一些客户资料的快递员泄露出来的。”西湖分局刑侦大队长郭立峰道破了其中秘密。

郭立峰介绍,张某某所获取的银行金卡客户资料系毛某通过互联网购买所得。2011年9月,毛某找到其从事化妆品生意的朋友张某,并通过张某的客户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宅急送营业厅业务员杨某、黄某,以每条平均0.5元的价格,先后4次从杨某、黄某处购得某银行客户个人信息3万余条,杨某、黄某从中获利1.2万元。

据犯罪嫌疑人杨某交代,他和原来的同事犯罪嫌疑人黄某商定,由黄某负责从快递公司营业厅的电脑里盗取某银行客户个人信息,再由杨某将这3万多条信息卖给犯罪嫌疑人张某。“因为张某曾多次问我有没有客户信息,她可以出大价钱买。”杨某说。

作为这起个人信息泄露后实施诈骗的案件源头犯罪嫌疑人黄某,称自己是为了朋友加同事杨某的工作业绩,当然也是为了自己能赚到钱,利用快递公司的管理漏洞偷偷盗取的。

“我真不知道做这事是违法的,现在非常后悔!”在北京市昌平区看守所里,今年26岁的湖南常德人黄某告诉记者,他来北京打工已经8年,每月工资能拿四五千元,其实已经很不错了。“出去后我要踏踏实实找个工作,今后做事无论能赚多少钱,只要是违法的,坚决不会再做了。”

记者了解到,本案直接受害人有4000多人,但到公安机关报案的只有200多人。“绝大部分人因为被骗数额很小,300元不算什么,也就不了了之了。此外,因为被骗数额很小,多数受害人不愿耽误时间到公安机关做笔录。”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有组织犯罪侦查科章宏庆科长说,这造成案件取证难、追赃难,而犯罪分子早已把骗到手的钱转移了。

某银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员崔先生提醒大家,如果接到类似这样的电话,马上拨打银行或单位向社会公布的电话咨询核实,以确定是否真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