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言经济”:扎根土地的魔幻现实
□ 韩秉志

◎在刚刚落幕的2013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莫言成为最大的热点。仅上海文艺出版社一家的“莫言作品系列”,订货码洋就近1000万元。

◎2012年,文学类图书成为码洋比重上升最高的类别,莫言功不可没。据统计,莫言图书对整体市场码洋贡献率从2011年的0.01%上升到2012年的0.47%。

发货20万套,总价值1.2亿发货码洋,根据北京精典博维的统计,《莫言文集》在2012年已经取得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莫言获奖后的种种经历,正如他的作品所描绘的故事,同样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 “莫言的书卖疯了!”

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宣布的一刹那,现场的中国记者不禁欢呼。

随后,莫言获奖的消息便铺天盖地般传播开来。当晚的新闻联播“破天荒”地插播了莫言获奖的报道。在微博上,莫言获奖的消息经媒体放大后迅速被网友刷屏。获奖第二天,莫言已登上了各种都市报、杂志的封面。一切都像是经过精心安排一样。

“莫言的书卖疯了!”在莫言获奖后的几天里,人们惊讶地发现,无论在书店还是在网络,莫言作品纷纷告罄。因库存不足,莫言图书一夜之间洛阳纸贵,很多网店从折扣价恢复到原价,但仍遭到读者的疯抢。

突如其来的“莫言热”,让书商和出版社措手不及。手里握有莫言作品的出版社纷纷赶着推陈出新。莫言获奖后,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老版本《蛙》迅速断货;得知莫言获奖后的第一时间,首批20万套囊括莫言所有小说作品的新书就进入如火如荼的印制装订中,但仍供不应求。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生死疲劳》从10月第一次印刷后,到12月已经加印了10次;《檀香刑》也在1个月内增印7次。

市场统计也印证了莫言之热: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公司公布的报告显示,在2012年11月虚构畅销书排行榜的前30位中,有25种莫言作品上榜,占据榜单8成多。其中,与10月份相比,有14本为新上榜书目。在11月这样一个图书销售的淡季,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以莫言为主打牌,成为了月码洋占有率增长最多出版社的前5名,并牢牢占据文学类图书码洋排名的前两位。

在当当网2012年度图书畅销榜中,《蛙》的销售排名列四十四位。但相关负责人解释说,从去年10月诺奖揭晓到12月的短短2个多月热卖,就进入年度销量前50名,这样的成绩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当当网2012年度文学虚构类图书中,《蛙》也能排到第八名的位置。

这些不寻常的现象背后的推手,无疑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稀缺资源释放出的巨大吸引力,也制造出了“莫言经济”的新词。

□ 墙里墙外都火

今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作为莫言作品全版权签约商,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可谓出尽风头。在精典博维展厅,莫言的头像被放在最显眼位置,数个版本的《莫言全集》密密麻麻地摆放在展台上。其中不乏精装本、简装本、网络定制版等,不时引来一些订购商和读者前来观看和咨询。

“今年过节不送脑白金,要送就送莫言文集”,订货会上发生了这样有趣的一幕。近来在网上被热捧的“最萌和尚”延参法师,竟捧起精装的莫言文集书盒,以他特有的方言口音义务为莫言做起了“代言人”。

时间在推移,“莫言热”并未减退。在开卷公布的2013年第一周畅销书排行榜中,莫言的作品依然占据着虚构类图书的前4名。

“《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这4本书作为畅销书,一年卖个30万到40万册将不成问题。”作家出版社的一名工作人员自信满满地说。

除了莫言作品本身,“解读莫言”也成为时髦。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莫言作品解读》、《莫言论》、《聚焦莫言》等一系列解读莫言的图书纷纷摆上柜台,大家都想借“莫言热”分一杯羹。

莫言获奖的刺激究竟有多大?或许可以从莫言作品的海外市场变化看出端倪。

在以往的西方出版市场,由于中国作品翻译者数量很少,受到销量和成本等问题的限制,中国作品主要以精装本的形式流向图书馆,在一般书店中难觅踪迹。一本精装本英文版《红高粱》售价高达上百美元,普通民众自然难以承受。

这种情况,是莫言也难以避免的。莫言作品的瑞典文译者陈安娜经过3年呕心沥血,翻译出《生死疲劳》瑞典文版后,却只能承诺分文不收,拥有莫言3部作品瑞典版本的“鹤”出版社才在不赔本的底线前开印1000册。

然而,凭借诺奖这股东风,“鹤”出版社竟然“起死回生”,一举摆脱财政危机。对比获奖之前的1000册印数,莫言的3个瑞典版作品重印量均在10000本以上。在斯德哥尔摩的各大书店橱窗或主要图书展台上,都醒目地码上莫言的3本瑞典文译本。

印量上去了,价格下来了。亚马逊网站也推出了2012年11月份最新版的几部莫言作品外文版,包括《四十一炮》、《檀香刑》、《酒国》、《天堂蒜薹之歌》等等,最便宜的简装本不过14美元。

墙里墙外都火了,诺奖的魔棒幻化出了诱人的商机。

□ 热度持续几何?

莫言的获奖,点燃了国人久违的阅读热情,也掀起了一场名副其实的“莫言经济”浪潮。在孔夫子旧书网,莫言的一本亲笔签名的《蛙》最高要价40万元,《四十一炮》要价26万元。而莫言的字画价格竟也达到了20万元。

被消费的,不仅仅是莫言的书和字画。莫言的高密老家正在酝酿建设莫言纪念馆,打造红高粱文化品牌;“各种与‘莫言’名字相关的商品积极开发,一款‘莫言醉’的商标被炒到千万元;连传媒类股票也因莫言获奖而上涨;房地产销售都争搭莫言作品的快车……”面对得奖之后引发的种种争议,莫言自己也承认,“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

事实上,在莫言获奖前,能够与莫言相提并论的当代作家并不在少数。有人认为,尽管莫言带动了文学市场的热潮,但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并不算多。在诺奖公布的当晚,诺贝尔奖委员会官方网站做了一项调查,名为“你读过莫言的任何作品吗?”而在当晚接受调查的网友中,有59%的人表示未读过莫言的作品。

“只因高密少名人,故将莫言捧上天,但愿今后三十年,故乡能出真圣贤”。狂欢盛宴之后,人们不禁思索,谁将成为下一个莫言?

莫言的成功,源于天时、地利、人和。王蒙说过,“好的文学奖最感人的是他的伯乐作用”。纵观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很多作家是在获得诺奖之后,受到人们的关注,诺奖的带动力毋庸置疑。据统计,2011年,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一年内,其2006年的作品《巨大的谜语》在美国各种版本的销量总计达到1.7万册。而获奖之前,这本书仅售出约3000本。同样,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后的一个月内,已经出版的10部作品卖出了超过10万册,这是该出版社此前一年出货量的好几倍。

除了获奖的外因动力,自身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忽视。作为一个世界级的作家,其作品理应涵盖广度和宽度。近30年来,莫言出版了10多部长篇小说,100多部中篇小说,在四五百万字的内容中,几乎每一部中长篇小说都在冷静地思考人性、考问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意识在作品中表现得越来越清晰。

此外,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世界。通过近10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繁荣的局面正在形成,文化产业更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亮点。种种条件,或许决定了莫言今日之成就。

从某种程度来说,莫言的获奖是一枚强心剂,让更多的人回归到纸质阅读。但是,莫言毕竟只是一个个案。市场的冷热与文学价值之间依然有分歧。同样是诺奖获得者,匈牙利的凯尔泰斯却没有如此幸运。几部作品在中国面世后,印数却不断下降。

在这样一个思想、审美呈多元化趋势的时代,文学已不再让人敬畏。出版时机、作家的威望和背景,都可能成为左右市场的未知因素。随着大众文化和网络崛起,纯文学出版正面临窘境。但无论怎样,文学品质的考量仍是最重要的评价因素。在“走市场”的同时,必须尊重艺术价值本身,才会赢得市场的敬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