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际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国坚持不为财政政策买单
本报驻柏林记者 魏爱苗

自从欧洲央行决定购买希腊等欧元区国家的国债起,德国联邦银行同欧洲央行的矛盾与冲突就从未间断过

在欧债危机爆发之前,德国联邦银行和欧洲央行之间没有矛盾和分歧。欧洲央行是按照德国联邦银行的模式和原则成立的。德国是欧洲央行的第一大股东,约占全部股份的19%。在组建欧洲央行的法律或公约中,欧洲央行的地位是独立的,并把反对通货膨胀放在第一位。德国政府因此非常尊重欧洲央行的独立性,从不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有说法。但现在这一局面已不复存在。

自从欧洲央行决定购买希腊等欧元区国家的国债起,德国联邦银行同欧洲央行的矛盾与冲突就从未间断过。首先是具有学者风度并为德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立下汗马功劳的德国联邦银行行长阿克塞尔·韦伯,在抵制欧洲央行从次级市场购买欧元区国家债券的行动失败之后,于2011年2月宣布辞职。同年9月,欧洲央行执行理事会成员并兼任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的德国人于尔根·斯塔克宣布辞职,他同样反对欧洲央行购买政府债券计划。

可以说,无论是欧洲央行从二级市场购买国债,还是实行长期再融资操作,包括2012年9月决定实施的“直接货币交易(OMT)”计划,德国联邦银行从来没有放弃过抵抗。

两次恶性通胀的噩梦,让德国人刻骨铭心,德国的理念就是货币政策不能为财政政策买单

从传统理论上说,无论是从二级市场购买国债还是直接向市场注资,都是一种通过开动印钞机来缓解财政困局的作法。钞票印多了,当然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德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恶性的通货膨胀,剥夺了两代德国人的金融资产。德国人对此刻骨铭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历史教训,所以即使被孤立,德国也要反对可怕或可能的通胀前景。在去年9月欧洲央行理事会表决是否实行“直接货币交易”时,只有德国联邦银行行长魏德曼毅然决然地投了反对票。

德国货币政策的理念就是货币政策不能为财政政策买单。从二战后货币改革开始,德国在法律层面规定了联邦银行的首要职责是保持物价和币值的稳定,其次才是促进经济增长。尽管德国的货币政策在欧元区得不到理解,在欧洲央行甚至是孤立的,但联邦银行行长魏德曼并不孤单,他得到德国绝大多数政治家甚至总理默克尔的支持,更得到德国普通居民的拥护和爱戴,因为他是在为德国的利益而战。

在德国的影响下,欧洲正在整顿自己的财政。德国人说,日本就是“亚洲的希腊”

鉴于德国的疑虑与反对,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去年两次前往柏林,分别向德国国会议员和企业家解释欧洲央行为什么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解释的重点在于,目前的货币政策是被迫的、暂时的,不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应该看到,在德国的影响下,欧洲正在整顿自己的财政。欧元区仍追求财政平衡的目标,其货币政策最终将以反对通胀为主。正像德国联邦银行行长魏德曼所说,“只要物价稳定受到威胁,不管一些国家愿意不愿意,欧洲央行都必须收紧缰绳”。

从本质上看,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欧元区都已经与美国、日本拉开了距离。虽然表面上实行的都是量化宽松政策,但其背后宗旨不同,结果也必然不同。欧洲央行采取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保卫欧元、避免欧元区解体,因而是暂时的。美国和日本则有为财政政策买单之嫌。作为支持财政政策的工具,其货币政策很难收住扩张的脚步。另外,由于欧盟财政公约已经生效,欧洲债务开始刹车,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没有必要继续奉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而美国和日本的主权债务则将继续增长。用德国人的话说,日本就是“亚洲的希腊”。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