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韩长赋

众所周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现阶段,我国仍然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民实际仍占大多数、城乡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村发展依然滞后,农业现代化仍然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短腿。为此,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工业化的支持反哺作用、信息化的武装服务功能和城镇化的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化”支撑“三化”、“三化”带动“一化”、“四化同步”的发展格局。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对接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重要途径,成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重要依靠,成为推动城乡工农互动和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按照“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出发,科学认识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新的时代使命和发展要求。

——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在培养职业农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转移,尽管在总量上仍处于过剩状态,但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矛盾日益显现,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十分突出,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益普遍。大力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显得尤为紧迫。发展农业产业化,以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为龙身,以广大农户为龙尾,是培育和带动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效形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农户生产作为“第一车间”,通过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生产、进入市场,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管理能力、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培育造就一大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为解决今后“谁来种地”难题做出实际贡献。

——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转变的大趋势,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农业发展形态的变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加深,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生产领域加快向产前、产后延伸,规模经营比例明显上升,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占比已超过20%,种养大户、专业农户明显增多。今天的农业早已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农业,过去适应小规模分散经营、传统种养为主的农业经营体系,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新的要求。另外,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不可改变,土地流转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太快,经营规模也不可能太大,规模化经营与小规模生产并存、“大农”与小农并存的格局将长期存在。这就迫切要求建立与新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服务水平。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够依托龙头企业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采取多种方式,为农户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服务;为农户提供农产品收购、仓储、保鲜、运销等市场服务;为农户发展生产提供贷款担保,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对农户开展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培训,引导技术、资本、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集聚,引导农户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共舞、共进、共富,切实提高农业发展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适应农业成本提高、比较效益下降的挑战,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从低投入、低成本向高投入、高成本转变,加上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农业土地租金不断上涨,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物化投入、设施投入、社会化服务投入明显增多,原来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也因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而快速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特别是种粮比较效益过低问题日益突出。发展农业产业化,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经营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出增加、劳动效率提高和生产成本降低;可以使农业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向下游拓展,促进产加销、贸工农各环节有机结合,拓展农业增值空间;可以通过各产业链条把农民组织起来,扩大就业,分享经营收益。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龙头企业要带动农户发展,而不是代替农民生产。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要提高土地产出率;不仅要解决农业问题,还要解决农民问题;不仅要提高农业效益,还要稳定粮食生产,避免“非农化”、“非粮化”。

——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在推动城乡改革联动、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与合理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仍然是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尤其是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资源要素受趋利性影响,更容易从农业转向工业、从农村流入城市。新世纪以来,全国耕地平均每年减少1000万亩左右,每年新增大约500万农民进城务工,近年来农村资金存贷差超过3万亿元。应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加快城乡改革联动,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与合理配置,推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农业产业化,可以将工业和城市的先进生产要素、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引入农业,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原料等资源有效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等行业的兴起,从而有效突破工农脱节、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搭建一个工农城乡之间资源要素平等交换的有效平台,打通资源要素导入农业农村的通道,促进资源要素在工农城乡之间良性互动,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农民与市场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把资金、技术、人才带入农业农村,把农产品、农民带入市场带入城市。可以说,农业产业化是促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城乡交流、互动、融合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城乡改革联动的推动力量。农业部部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