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产品供给要有“质”有“量”

“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这是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如何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如何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一个个热点话题引人关注。本报记者乔金亮、徐胥、杜芳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一话题,从农业稳产高产、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共同探讨。

“九连增”之后再增产

对于有着13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切实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在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怎样保障农业稳产高产?

乔金亮:“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要保障农业稳产高产,良种先行。今年全球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研制成功,水稻育种效率将从传统的8至10年缩短为3至5年,该芯片的研发完全是由我国自主完成的。近几年,我国在良种培育、推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推广品种从2005年的28个增加到今年的96个,推广面积从2005年的不到5000万亩增加到今年的1.2亿亩以上,亩增产可达到60公斤左右。9年来,我国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

农业稳产高产离不开配套的精准农业设施。色谱仪、光谱仪、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干燥箱……这是农业部门的“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根据检测各养分含量指标值来制定相应的耕种培肥方案。自从2010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县级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创建以来,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创建了125个标准化验室。当前,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超过13亿亩,为粮食实现“九连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农业稳产高产离不开高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3.15亿元用来补助包括早稻集中育秧在内的几项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一批体现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推广普及。甘肃省民和县利用覆膜技术,亩产草饲料可供1头牛一年的粗饲食用,牛粪来年可作为2亩地的有机肥料,有效带动了循环农业的发展。

今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四大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油菜五大作物,集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模式,并在优势产区开展试点示范,力求示范区域产量超过现有大田产量的20%。

提速农机化保增产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支撑,发挥着农业技术集成、节本增效和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功能。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如何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徐 胥:农机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生产要素,是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应用农业技术的载体,在粮食增产难度加大、农业劳动力日益趋紧的情况下,必须要大力提高农业装备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应用农机化先进技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机大户、农业专业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兴农机服务组织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主体,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供社会化服务,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目前,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决定农民种养意愿从而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刘绍太说,安徽省的棉花种植积极性近年有所下降,收益降低,重要原因就是目前棉花机收存在技术瓶颈,实现农机化创新突破已经是当务之急。

农机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业节本增效和土地规模化经营。河南省在2000多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下,4000多个农机合作社为夺取粮食生产“九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我国农机总动力迈上10亿千瓦台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57%,农机合作社数量超过3.1万个,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工作必须要以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更加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主线,依靠创新驱动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信息化融合,着力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布局结构,着力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着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技术,培育发展主体,壮大人才队伍,强化公共服务,为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减少产后损失亦增产

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要在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如何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

杜 芳:农产品加工业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但在产地初加工领域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品质下降。据专家测算,我国粮食、马铃薯、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至11%、15%至20%、15%至20%和20%至25%,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损失率,折算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丰产增产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5亿元,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定额补助标准,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产品储藏、保鲜、制干等设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在甘肃、内蒙古、吉林等12省区实施,实现了奖补设施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

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超过10亿元,支持1.3万多农户和1200多个合作社建设贮藏窖、冷库房和烘房,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50万吨、果蔬冷藏能力30万吨、果蔬制干能力30万吨,项目区农产品的产后损失明显下降,应季销售价格同比提高10%至20%,入窖入库的果蔬增值潜力可期。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做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要靠科技。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支持产品精深发展,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业对接,搭建科技平台,一方面提升企业的科研水平和生产能力,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商品率;另一方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企双赢。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做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也要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好了,农产品生产、销售都有保障,农民在农业生产之余可以选择在企业打工,拓宽致富门路,增加收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