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调整产业结构:
重点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本报记者 黄晓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专家表示,这一判断抓住了当前制约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

当前,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显现,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钢铁业是国内产能过剩的典型行业,整个行业步入“微利时代”。且应引起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仍位居高位,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同时,由于市场过度依赖外需,风电设备、光伏产业等部分新兴行业也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我国最大的风机生产商——华锐风电近日发布公告称,因开工不足或停产,部分员工停工放假。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坦言,产能过剩是长期粗放式发展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当资源和环境已经无法支撑这种发展方式,市场的骤然降温是必然的。

本报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编制的中经产业景气指数显示,今年三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和中经工业预警指数继续回落,分别比二季度回落0.5点和6.7点。回落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在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受需求减弱影响,企业间竞争更加激烈,导致工业品价格下跌。

对于这些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如不及时加以调控和引导,任其发展,可能造成恶性竞争、企业效益下滑、职工下岗失业、资源浪费和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严重的话,可能成为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影响来之不易的企稳向好形势。必须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集中配置到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培育新的增长点上,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实现产业良性发展。

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要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首先,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发展思路转到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对GDP的过度偏好是导致地方盲目投资的重要原因。必须改变唯GDP是从的政绩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表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抑制产能过剩矛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非常重要,要利用市场的倒逼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

再次,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产业、环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形成抑制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合力。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同时,企业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此外,还要深化体制改革。要着眼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产业良性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价格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形成有力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我国工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体制环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