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媒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维码:打破线上线下这道“墙”
本报记者 陈 静
通过扫描价签上的二维码,顾客就可以直接用手机支付,传统流通业也可以借此将部分零售环节搬到网上。 陈 静摄

2012年的互联网关键词,“二维码”一定“榜上有名”。在报纸和杂志上,在户外广告牌上,在商店和快餐店里……一个个黑白相间的小方块正在悄无声息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场景。拿出手机扫描一下,二维码就可以带着人们从线下回到线上,腾讯CEO马化腾甚至表示,二维码是移动开发的基础能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微信、微博、手机支付宝、大众点评网客户端等移动应用的普及,二维码在信息浏览、身份鉴别、产品溯源、商务应用、网上购物等方面的应用也随之应运而生,种种新“玩法”正在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彩。

二维码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使用?我能创造出自己的二维码吗?现在究竟有哪些常见应用?本期“新视野”将为您回答这些问题。

什么是二维码?

“为了给女儿过一周岁生日,我这次赶了个时髦。”北京的IT工程师张智兴奋地打开自己的微博,置顶的那条写着“小皮生日聚会,详见二维码”,还有一张二维码的图片。拿出手机扫描一下,不仅有时间地点,还有餐馆在大众点评网的网址,张智告诉记者:“如果到时候找不到地方,就可以去这个网址查看地图。”在过去完成同样的事情,张智是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完成的,“一条短信还容纳不下这么多信息。”

容纳信息多,的确是二维码的一大优势,它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来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一个大拇指指甲大小的二维码,最多可以储存将近1000个汉字的信息,这样不管多复杂的信息,都可以编码成一个简单的二维码。

二维码如何读取?只要有摄像头的移动设备,无论是平板电脑还是智能手机,都可以通过扫描或者拍摄的方式读取二维码。“可以下载一个专门读二维码的应用程序,不过现在包括微信、手机支付宝、微博客户端、甚至手机浏览器,这些常用的移动应用程序上一般都有二维码扫描的功能。”张智说,以智能手机为例,使用时打开二维码扫描,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方框,用这个方框对准二维码,手机就能读取出上面的信息,整个过程只需要几秒钟。

那么,张智是如何制作出这个二维码的呢?“特别简单,你在谷歌上随便搜索一个‘在线二维码生成器’,比如http://cli.im/,它分为网址、电话号码、短信、电子邮件、电子名片等几个不同的功能,选择一下,输入内容,按一下‘生成二维码’就行了,之后你可以保存这张图片,也可以直接通过微博、QQ空间共享。”

口袋里的收银台

杭州出租车司机袁法宝在自己的出租车上贴上了二维码,这个二维码和他的支付宝账户绑定,乘客只要扫描一下就能直接用手机支付打车费。“不用整天去换零钱了,还不担心收假币。”袁师傅告诉记者,他使用的正是支付宝的“自定义二维码收款业务”。

移动电子商务,正是二维码目前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地铁站里,乘客们能看到一张张像是超市商品广告的大海报,不同的是,每个商品旁边都有一个二维码。这是网上购物平台“1号店”的地铁超市,用户只要用手机扫描这些二维码就能看到商品的详细信息、评价,还可以直接下单购买。

这个黑白相间的小方块也出现在北京麦当劳快餐店的门口,拿出手机用微信自带的二维码扫描程序一扫,消费者就能下载麦当劳的优惠券。二维码技术一方面让普通消费者能迅速地将线下广告宣传上的只言片语转化成互联网上的详尽商品说明和评价,在另一方面,对于品牌商来说,则能让过去“无的放矢”的广告宣传,直接在消费者等餐、候车这样的“碎片时间”中转化成购买行为。

二维码还让传统商家可以将零售中的部分环节搬到线上。“过去每逢新年、‘五一’这样的促销季,在收银台前排半个小时队付不了款是常事,有些顾客看看长队,就把开好的小票撕掉走人了。但现在依靠互联网,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法。”上品折扣技术总监张鹏手里拿着一台平板电脑,当顾客选好商品,导购在平板电脑中选中该商品,就会生成一个二维码,顾客拿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直接确认付款。

除了避免排队,节约时间,利用二维码支付,传统零售企业还能玩出新花样。“比如说样品购物,如果消费者在一家上品折扣店遇到无货或者断码,也可以直接通过二维码支付,我们通过库存调拨,或者直接通过快递寄送商品到消费者手中,还可以用于新品预售,消费者看到样品,就可用二维码预付。”张鹏颇为兴奋,“这样,二维码就成了每个人放在口袋里的收银台。”

方寸之间藏信息

在不久前党的十八大报道中,《湖北日报》开设了一个全新的栏目“二维码上看盛会”。扫描11月8日这个栏目中的二维码,十八大湖北代表刘丹丽演唱的一曲“洪湖水浪打浪”视频立刻呈现在手机里。除了《湖北日报》以外,老牌杂志《故事会》和《读者》也开设了基于二维码技术的项目。借助小小的二维码,传统媒体有限的版面容量大大扩展,图文、视频、音频等内容都可以转移到手机上显示,为读者提供交互式体验,传统媒体也借此实现了向全媒体进军。

传统媒体对二维码的应用只是二维码在信息交换中多种应用模式的冰山一角,除了电子商务应用外,作为连接线上和线下最方便的一座桥梁,一方面二维码技术省去了人们在手机上输入网址的过程,让过去繁琐的操作流程变得简单易行,用户只要扫描一下,就能快速便捷地浏览网页、下载图文、音乐、视频、了解企业产品信息。

另一方面,二维码技术还在创新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拿商品溯源来说,在广州市荔湾区的17个茶叶市场里,茶叶通过包装上的二维码来“验明真身”。小小的二维码上既有商品名称、类别、标识、规格等信息,还能查明从产地到等级标准等一系列信息。而在温州,进口葡萄酒也有同样的二维码“身份证”,让消费者在购买酒类产品时多了一道鉴仿假冒的“防护网”。被广泛使用的创新应用还有电子名片。移动互联网投资人王利杰最近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最新设计的“二维码名片”,他把包括自己姓名、电话、地址、电子邮箱等内容的二维码印在了手机壳上,王利杰告诉记者:“下次聚会,不要向我索取名片,只需要对着我的手机壳拍一下,既方便又环保。”

不过,随着二维码技术的普及,相关的安全问题也“浮上水面”,恶意软件、病毒或者钓鱼网站也可以藏身这些黑白小方格间。近日“浙江衢州公安”官方微博就发出“微提醒”:“随着二维码成为重要的移动互联网入口,恶意软件、病毒或钓鱼网站等通过二维码传播的情况频发。童鞋们,千万不要‘见码就刷’,在刷码前一定要鉴别来源是否权威。其次,在手机中安装相应的防护程序,若出现有害信息,可以及时提醒。”可见不是所有的二维码都是安全的,用户在享受二维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小心谨慎,特别是不要轻易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