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调研之页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导农民工有序就业
——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调查
近日,银川冬季人才招聘会在宁夏体育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30多家企业提供了8500多个就业岗位,吸引入场求职者1.5万人次。
新华社记者
王 鹏摄

今年1到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23万人,不仅提前超额完成全年新增就业900万人目标,且新增总量为2004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农民工产生和发展壮大改变了我国经济社会基本格局,构成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动力。外出农民工中,在直辖市就业的占8.8%,省会城市就业的占19.4%,地级市就业的占34.8%,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的合计占到63%。

年终岁末,各地如何把稳就业作为稳增长的重要目标,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扶持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本报记者深入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探访农民工就业情况。

输入地

江苏淮安

就业“网”连着你我他

本报记者 薛海燕 常艳军

打开淮安就业网,在网页的右边会弹出一个“第一次来访?”的蓝色对话框,点击“开始向导”按钮,网页就会显示一系列指引信息,求职者可以按照职位名称以及月薪要求搜索适合自己的工作;企业可以按照求职意愿和文化程度找寻所需的人才。这是淮安市为加速公共就业服务现代化而构建的网络应用平台。

“淮安就业网是淮安市推进社会就业的8个业务应用平台之一,其他平台包括淮安就业网手机版、淮安就业频道、淮安就业和社会保障自助终端、移动式企业招聘终端等。”江苏省淮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江泽清表示,这些平台的基础是淮安市在2011年年底建立的基于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的“三网”互联互通的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淮安市招工求职E通”。

“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一个网吧里登录了淮安就业网”,今年7月从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驾驶专业毕业的杨兆伟说,“通过职位搜索,共找到了82家单位招聘驾驶员的信息,我在网上向实联化工等5家单位报了名。报名3天后就有3家单位给我发短信,让我去面试,最后与江苏中淮设备租赁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

“三网”的互联互通,将手机、电视纳入其中,当地大部分人群都能找到合适的就业服务信息应用平台。这也使得企业和个人可以在家中、在路途、在学校以及有自助终端的地方办理在线招工、求职报名、培训报名、资讯查询等业务,招工和求职渠道更多了也更便捷了。

“我们通过密码授权的方式保护企业和求职者的信息,防止泄露。”淮安市就业中心主任赵松说。在推广过程中,他们还采用会员制的形式,让尽可能多的企业进入系统,减轻实体人力资源市场的压力。

据赵松介绍,在这些服务平台发布招工信息的会员企业都是淮安市市内经过人力资源市场核实过的,目前有900多家。“就业服务信息化,让企业招工更便捷的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的招工成本”。据了解,该系统开通以来,实现各类群体求职登记1.21万人;企业发布岗位信息3.36万个,通过网上招工1.2万人次。

“目前,因为刚开始做,信息化平台的招工比例还比较低,大约是实体人力资源市场的十分之一。”赵松表示。2013年,淮安市计划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把“招工求职E通”系统自助终端服务设施送达乡镇等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校园以及各类公共服务窗口,使其服务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务工人员,让他们能就地、就近实现求职上岗。“为了推进这项工作,淮安市已经投入了近2000万元。”

“淮安制造业目前用工总量约40万人,制造业用工需求约0.8万人。总体来看,制造业企业的用工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江泽清表示,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生产照常进行或扩大,仍有一定数量的用工需求。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受国际因素影响,订单有所减少,用工需求有所下降。

江泽清说,淮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希望为企业招工用工提供满意的服务,“对企业提出的合情合理的要求,能做的要做到100%满足,并在此基础上,还要用真诚服务给企业一份惊喜”。今年以来,通过拓展招工渠道,采取市场招工、基层送工等多种方式,淮安市相关部门帮助企业招工达9.5万人次。

永辉超市是国内零售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其分店落户淮安需要招聘理货员、防损员、收银员等多个岗位的员工。“为满足永辉超市的用工需求,淮安市人力资源市场为该公司举办了两场专场招聘会,安排企业参加了7场大型招聘会,并为他们悬挂招聘横幅、播放企业信息、发放招工简章,帮助企业达成就业意向202人。”赵松说。

“由于淮安市企业外向依存度比苏南低,人员流动性也较苏南等发达城市来说相对平稳。目前没有发现外出务工人员有异常的大量返乡的迹象,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者也没有明显增多。”江泽清说。

福建泉州

让农民工有归属感

本报记者 李盛丹歌 喻 剑

“从‘暂住’到‘居住’,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对于我们这些从外地来打工的人来说,心里感觉暖暖的,有了归属感,感觉已经融入了这个城市。”泉州市新湖社区居民陈小婷说。

2012年4月,一份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工众网联合发布的“农民工幸福感排名”调查显示,在全国20个主要用工城市中,泉州农民工幸福感高居榜首。

2012年9月,泉州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办证居民可以部分享受与泉州市常住人口同等待遇,如参加市、县两级公务员考试与泉州人享有同等待遇,子女可在泉州参加中招升读高中,可在泉州办理因私出境商务手续等24项优惠待遇。

福建省泉州市民营经济发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前来创业、就业。目前,泉州共与国内150多个城市建立了长期劳务协作关系,吸纳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180多万外来工。在引进更多外来工来泉州工作的同时,泉州更加注重稳定现有在泉州务工的外来人员。

在石狮市飞鸿五金饰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正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生产、包装。公司行政经理吴长才说:“工厂现有400多名工人,98%是外来务工人员,公司提供吃、住,每月每周按时休息,员工人数也比较稳定充足。”除了满足工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外,工厂还专门设立了健身房、图书预览室等。

泉州市围绕“用足本地工、留住外来工、减少用工量”,努力实现职工队伍本地化,清理和取消针对外来工不合理的规定和收费,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稳定性,吸引外来劳动者扎根泉州、融入泉州。

企业提供的各种福利待遇让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愿意留下来成为“新泉州人”,也逐渐把泉州当成第二故乡。“在这里生活我没有觉得自己是外地人,买房、买车、孩子上学,我享受的是和本地人一样的待遇和福利,泉州给了我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在这里生活我很踏实!”吴长才说。

为了解决好这些“新泉州人”的后顾之忧,保障他们的权益,泉州出台了《泉州市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暂行规定》,外来务工人员享有与本地市民一样的合法权益,可拥有泉州户口,子女入学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等。如今,外来务工人员在泉州同样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参加职工医疗互助保险,每月交3元即可享受最高2万元的医疗补助;子女就读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一样能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

2007年以来,泉州实施“多证合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给外来人员教育、社保、买限价房等10大同城市民待遇。当地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试行)》,正式启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改革。由此,泉州市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将多个证件合并为一证,统一办理,统一收费,并赋予暂住证新的内容和优惠。

泉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支队长黄天凭说:“我们非常重视依法维护外来工合法权益。通过建立企业守信受益和失信惩戒机制,率先在福建省建立用人单位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2年多来先后通报31家严重违法企业并在有关媒体曝光,从而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收入,依法维护外来工合法权益。”

由管理到管理与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福建省泉州市让180万外来务工人员成为泉州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对象,拥有了归属感。

输出地

四川资阳

劳务输转措施多

本报记者 秦海波 郭文鹃

焊过卫星设备、焊接过输油管道、还在核电站焊接过机器的黄德春是一名四川资阳市安岳县的农民工,1990年,他在深圳学电焊,并考取了国际焊工证书,获得了“全国优秀农民工”的称号,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黄德春的个人经历和成长,从侧面反映了资阳市劳务输转和开发工作的亮点。2012年,资阳市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62.1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59.39亿元,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共培训6.4万人。2012年,资阳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规模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66.69%;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803.8元,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

作为劳务输出大市,资阳紧紧抓住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区市的合作契机,巩固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主动对接,及时沟通,特别是针对年初沿海一带部分企业复工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输出规模。据资阳市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唐怀庄介绍,资阳采取5项措施,扩大输转规模。

一是巩固劳务输出基地。资阳市劳务中介机构、人才交流市场和各劳务培训基地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等地100余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长期劳务用工合同,与200余家用工单位达成了长期劳务合作意向。

二是壮大劳务开发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务工条件和效益较好的地区,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和资阳市在外劳务人才建立劳务输入基地,搭建劳务信息平台。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资阳籍企业家在外开办企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20余万人外出务工。

三是打造优势品牌。进一步扩大“资阳机电工”、“资阳建工”、“简阳送奶工”和“柠都妹子”等劳务品牌的影响力,促进有效输出。

四是促进就近转移。依托“工业强市、项目带动”战略和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优势,资阳市重点为南车玉柴、南骏现代等一批重要企业、重大项目,培训和转移焊工、维修电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技术型农民工1万余人。

五是提高组织化输出程度。目前资阳市已经形成“用工企业+配送基地”、“职业学校+用人单位”、“中介公司+基地乡镇”、“劳务人才+农民工”、“借船出海”等5种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的成功模式。

同时,资阳市积极提升农民工素质。全市把“企业在岗培训”、“劳务品牌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培训项目,作为市政府的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湖南邵阳

拓宽渠道稳就业

本报记者 杨国民 刘 麟 祝君壁

邵阳市地处湘中偏西南,人口801万,其中农村劳动力近400万人,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130多万人,是个典型的人口大市、劳务输出大市。截至今年11月底,邵阳市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31.97万人,其中初次转移就业6.23万人。

邵阳市就业服务局党总支书记李建军介绍说,近年来,由于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苏州等地工业区大规模发展,邵阳外出务工人员向这些省市流动逐渐增多,同时,向京津地区转移就业的人数在逐步增加,省内的转移就业主要分布在长株潭经济区,少量分布在岳阳、常德等地区。

为实现农民工有序流动,邵阳市首先从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工作机制抓起。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副书记禹洪峰说,近年来,邵阳市不断完善“三大保障机制”,确保各项农民工就业工作落到实处。他们通过机制建设加强领导,建立了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讨论研究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劳务输出、创业扶持及招聘工作,并在今年10月,组织5个督查小组,对全市九县三区招聘工作进行全面督查。

邵阳市突出岗位开发,拓宽渠道稳就业。禹洪峰说,今年初,邵阳举全市之力成功举办了“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共有7886名求职者与用工单位签订了求职意向,有836人与招聘企业当场签订了用工协议。除每周五的例行招聘会外,邵阳还成功举办了“女性人才招聘会”、“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等10多场专场招聘会,得到了广大用工单位和求职者的一致好评。

通过强化地区间劳务协作,稳定农民工就业。今年以来,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劳动力达6万人以上。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出国打工,每年赚取劳务收入4亿元。

李建军说,邵阳市针对农民工群体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培训需求、技能要素等特点,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培训规模、培训层次,以提高其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截至今年11月,全市共计培训91024人,农民工和农村预备制培训34292人,创业培训4135人,有效促进了全市劳动者从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