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经济结构呈现可喜变化
——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

○ 经济回落中出现两大新现象,一是GDP增速连续两个季度跌破8%,但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二是经济增速连续回落,且跌破7.5%,但没有出现通货紧缩。这意味着本轮经济回落与1997年-1998年、2008年-2009年经济的回落具有本质性的差异

○ 本轮经济复苏的动力不来源于出口与房地产的反弹,而来源于消费和基础建设投资;不来源于东部的复苏,而来源于中西部高速经济增长的持续;不来源于传统的大规模刺激政策,而依赖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预调微调

中国人民大学日前发布《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迈向新复苏和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中国宏观经济》。该报告认为,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复杂中充满朝气,处于由“复苏”向“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的关键期。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该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

记者:您对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如何评价?

杨瑞龙:2012年是中国经济从“次萧条”到“复苏重现”的一年。前3季度回落超预期,第四季度复苏幅度也可能超预期。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0%,比2011年回落1.3个百分点。

前3季度,宏观经济不仅延续了2011年逐季回落的趋势,而且在多重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呈现出持续探底的态势。一方面,全球经济的超预期恶化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使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传统动力源——出口和房地产陷入持续低迷的状态;另一方面,“民间融资困局”的持续发酵、投融资平台的进一步整顿、需求下滑与成本上扬双重力量挤压下企业绩效的持续下滑以及由此产生的“去库存”与“去产能”等内生性因素,使稳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消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持续放松以及全球市场情绪稳定带来的外需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在2012年9月开始出现“触底反弹”,重返复苏轨道。需要说明的是,本次复苏与以往不一样,一方面周期性力量逐步逆转,另一方面结构性因素仍在持续释放,财政不平衡和贸易不平衡逆转带来的全球结构性调整和“刘易斯拐点”带来的内部结构性调整,将使中国经济在中期面临外需疲软和成本上扬的双重冲击,从而使本轮复苏力度难以重现以往强劲的势头,在波动中依然具有较为强烈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回落中出现了两大新现象,一是GDP增速连续两个季度跌破8%,但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二是经济增速连续回落,且跌破7.5%,但没有出现通货紧缩,核心CPI持续保持在1%左右。

这意味着本轮经济的回落与1997年-1998年、2008年-2009年经济的回落具有本质性的差异,本次回落中的结构性趋势力量可能大于以往几次。这与目前观察到的全球化红利衰退、人口红利枯竭以及制度红利下滑等现象相吻合,它表明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在趋于下降。

记者:课题报告对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表示出乐观的预测,基于什么?

杨瑞龙:2013年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也是在复杂中充满朝气的一年。考虑到新型城市化的加速、比较优势在产业和区域的转换、工业化在梯度转移中的加速、人口红利在中端劳动力充分利用下的再释放等因素,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随着房地产困局的破解以及外部环境的轻度改善步入“次高速增长期”。课题组利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预测模型进行预测,2013年中国GDP增速将达到9%左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要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未来8年年均经济增速保持在7%以上。考虑未来几年经济增速趋势性的回落,2013年-2015年经济增长的目标速度应当保持在9%左右,即较高的发展速度依然是重要的。

我们预计,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将延续2012年的积极定位,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还将为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积极操作,在融资改革、房地产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政策上保持积极的取向。这种取向是2012年第四季度重返复苏和2013年持续复苏的政策基础。

从投资来看,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非简单需不需要投资的问题,而是“投向何方”、“谁来投资”的问题。宏观经济的平衡依然要求中国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速。2013年围绕铁路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新兴产业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都将出现持续回升。我们预计2013年投资增速将达到24.3%,与2011年相当。

从消费来看,在收入增速持续提升和消费政策的作用下,2013年消费将保持增速回升的发展态势。经过近10年10%以上的增长,中国居民收入迈入新的台阶。2013年人均GDP将超过6000美元,发达地区人均GDP将达到1.2万美元,这些指标都处于消费结构转变和消费加速期。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未来几年居民收入的名义增速应当在10%以上,收入分配改革将成为未来消费增长的坚实基础,同时,未来社会安全网的加速构建也将有效降低审慎性储蓄,使消费率有所提升。我们预测2013年消费名义增速将达到16.1%,消费增速步入常态区间。

从出口来看,随着世界金融环境的逐步改善、悲观情绪的提前释放、新兴经济体和美国经济的稳定以及全球新一轮宽松政策的全面实施,2013年世界经济将在波动中略有改善,这决定了中国出口将出现小幅回暖。

应当明确的是,2013年依然是充满不确定性、复杂的一年。发达国家“宽货币”与“紧财政”的政策组合与结构性调整方案是否会产生预期的结果?中国房地产僵局是否可以快速破解?猪周期和国际粮价是否会引发新一轮食品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发达国家新一轮数量宽松政策和未来金融市场的波动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热钱的大进大出?这些问题的结果都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都会给宏观经济政策的预调和重新定位带来冲击。

记者:课题报告认为,2012年-2013年不仅是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结构呈现可喜变化的一年。请问,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瑞龙:本轮经济复苏的动力不来源于出口与房地产的反弹,而来源于消费和基础建设投资;不来源于东部的复苏,而来源于中西部高速经济增长的持续;不来源于传统的大规模刺激政策,而依赖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预调微调。因此,在经济重返复苏的同时,中国经济的结构和传递机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结构变化不同于以往政府主导下的结构调整,它不仅内生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同时也内生于中国资源禀赋的拐点性变化,建立在市场内生调整的基础之上。因此,本轮复苏可能意味着中国经济开始踏上一条内生的、稳定的、以市场导向性为基础的新结构转换期。当然,这种“新结构”依然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和脆弱性。

“新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需求结构持续改善。内需拉动和消费拉动明显提升,投资驱动力虽然有所抬头,但低于以往几年的平均水平。其次是供给结构也出现了持续性改善。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在上升。三是区域协同发展开始显化,经济增长向纵深方向发展出现质的飞跃。近两年,西南部经济增速高居全国首位,西北部、中部以及东北部增速都出现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中西部出口增速大幅度上扬,全国出口的中心迅速向西部转移。四是对外贸易在外需占比下降的同时也出现了重大结构性变化,表现在:高技术占比大幅度提升,劳动和资源密集产品的占比持续下滑;一般贸易增速开始提升,并快于加工贸易;“双顺差”消失,在贸易顺差出现大幅度回落的同时,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也在2011年-2012年出现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持续负增长;中国对外投资大规模增长。五是在监管套利、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深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融资结构发生巨大的趋势性变化,即间接融资占比大幅度下降,直接融资比重大幅度上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