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企业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民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

昨日“城外村”,今日“城中村”。转型在即,迈步何方?如果拒绝“分钱散伙”,如果不看好“盖楼卖房”,是否还有新的选择?请看武汉江岸区岱家山村人的一次探索——

本报讯 记者郑明桥、通讯员祝丽芳 陈静报道:园区敞亮,路面宽绰,一幢幢大楼整洁、安静,楼宇之间,层层花木,片片绿地,座座球场,乍看以为是大学校园。数年前,这里还是一块块菜地,一池池鱼塘。

“岱家山科技园占地13万平方米,分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两个功能区,现有93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正在孵化,5家从孵化器‘毕业’,进入加速器,扩张产能,其中2家正在申报上市。”说这番话的是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他叫邓培,是园区总经理助理。他说:“科技园是数年前岱家山村改制后创造的。”记者问:“先前以种、养殖业为主的村级经济,要升到科技孵化器,你们是怎么解决知识与人才问题的?”

原村书记,现任园区董事长的邓金玉女士笑了笑,指指身旁邓培助理:“先听听他的故事。”

12月初,邓培特忙,除日常管理工作,“12月9日要去北京,参加国家级孵化器申报答辩”,力争科技园由省级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

小邓学的是电子商务,念高中、念大学,年年得到村里资助。如今回到岱家山,一心想为家乡父老干出点儿什么。

园区高层、中层有20多位管理人员是村里人,其中多数是与邓培经历相似的“农二代”。

在武汉江岸区党政部门帮助下,有3位自带项目的“海归”,近日会来科技园任职。

建园之前,村委会一班人到本市东湖高新区及外地,学习科技企业孵化器,后在区科技局协助下,引进专家做顾问,完成园区设计。

园区7号楼的武汉薪火切割机器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各类激光切割设备。公司刚刚与武汉理工大学,结成产学研合作对子,共同开发产品技术、设计外观,共同申请专利。

汉口银行融资200万元,支持薪火发展。

薪火公司是园区2家计划上市的企业之一,企业管理层近期参加了新三板上市辅导,申请了武汉市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项目,获得95万元资金支持。

公司负责人证实,这些事,都是借助孵化器提供的种种服务做成的。

据了解,园区企业涉及智能机电、节能环保、软件、文化创意4种产业,和薪火公司共享市场、商务、信息、技术、金融、财务、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物业9大服务平台。中国孵化器企业面临一道共同的题目,园区董事长邓金玉说,不能仅仅靠出租园区,而是要创新更多的服务,开发孵化器的卖点和盈利点,“我们正在下功夫,不断探求,持续开发”。

建园这几年,陆续有20多家市内、省外,以及国外人士,参观岱家山农民创造的科技园。当初,这是湖北省的新鲜事,后来武汉城中村改造,又出现了第2家、第3家“农民科技孵化器”。

2006年,建园时,村里人也曾意见分歧,邓金玉董事长说,但绝大多数原村民信服一个道理:一定要找到一条人们能就业,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再说,江岸区是全国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以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孵化器一类建设。

眼下,园区在岗1700多人,其中300多人是原村民。

岱家山村至今保留着约800亩菜地和鱼塘,冬日阳光下,这片田园风光与新兴的科技园相映成趣。二者“工农对接”,园区人们可常年吃到绿色食品。

园区目前尚保留一部分按政策划拨的产业用地,很快将用于扩建。说这话的园区工程师,脸上漾开笑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