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康美景在望 步伐更加坚定
本报记者 隋明梅 韩秉志

(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报告从新的实际出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方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这些更明确的目标、更严格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这是对人民的坚定承诺,也是对世界的庄严宣言。

回望过去10年小康路,让人民能够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过上更好的生活,正一步步成为现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引领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关键意义的历史时期,过去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证明,这些目标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已经具备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实力。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让我们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到来充满信心。

(二)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源自《诗经》中的“小康”一词,描绘出几千年来华夏百姓对宽裕、安康生活的向往。但历经千百年,这仅仅是个美丽的梦想。

1979年12月6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之家”来描述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当时,有外宾问中国的现代化蓝图究竟是如何构想的?邓小平的回答是:“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中华大地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实践从此起步。

关于小康的含义,邓小平后来有过多次阐述,概括的解释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这实际上就是从温饱到现代化的中间阶段。

很快小康目标真切清晰起来。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是“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79年,我国GDP为4062.6亿元,人均只有419元。现实与目标的距离虽然遥远,但全国上下信心满怀、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河搭桥,步履坚定地前行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到2000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949美元,但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5303美元的17.9%。

随着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前两步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发展战略具体化,提出新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更高目标。

到了党的十六大,如何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成为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课题。于是,小康的目标更加明确,我们党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即在21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更进一步,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党的十八大审时度势,吹响小康社会从“进行式”向“完成式”迈进的进军号——“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三)

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数量标志是,“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两个“翻一番”,特别是收入倍增目标,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因为它让全面小康的图景在百姓心中更加清晰、亲近和温暖。人们迅速计算并得出结论:今后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只需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7%,中国就能达到两个“翻一番”的目标。从近年的实际发展看,实现这个目标是切实可行的。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按照“翻一番”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8000多美元,这已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水平了。

然而,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13亿人口与小康目标的距离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热情一样高涨、决心一样坚定,但前行的力量和速度并不均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是GDP翻一番这么简单。我国虽然已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从2007年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经济总量达到47.3万亿元。看总量,我们是世界第二;但平均下来则低得多,2011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在世界第114位(21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排序),只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8多,仍有1.2亿多贫困人口需要国家扶持。

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正视现实,明确提出了“人均”目标。这一目标,不仅以百姓的切身感受、切身利益为追求,还让我们对前行中的困难时刻保持着清醒。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但是,经济结构并未实现同步调整。一方面,我国仍有6亿多农村人口,但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0.1%,这说明农村劳动生产率依然较低,农村人口的比重与农村经济的地位仍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城乡、区域发展不同步,发展差距依然较大。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3.13:1,东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1.83倍、1.92倍。而人口红利的变薄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又妨碍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加大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

当然,差距也意味着发展动力与市场潜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发展思路,随着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将会对衣食等日用消费品、对住房和汽车、对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巨大需求,这将带动投资增长和消费增加,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更重要的是城镇化质量的不断提高,将会让城镇变得更加包容,更加有创新原动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四)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如今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一发展阶段的任务不同,是我国发展战略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今后,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学发展观成为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动力所在、灵魂所在。

“小康”的含义,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而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衡量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因为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快速发展和改革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把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有了科学发展观作指导,还要有具体行动来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虽然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针对发展中出现的大量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需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突破口。深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更强有力的统筹措施去协调、去推进。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的一席话令我们欣喜地听到了加快改革的强劲足音:“我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甜头已经尝到。在新的起点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但也要看到,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必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这番讲话,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改革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两个目标并提,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提,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深化改革的坚强决心。

眺望未来10年,我们相信,“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必将由梦想变成现实。我们将信心满怀、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河搭桥,步履坚定地前行,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