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危困村变成幸福镇
——贵州省纳雍县勺窝乡见闻
本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纵贯街道两旁,整齐划一的青瓦白墙特色民居,宛如一幅立体山水画卷,中心广场,一群老年朋友正合着音乐的节拍,翩跹起舞。

这是记者在贵州省纳雍县勺窝乡小镇,迎面看到的新农村景象。

这座用时不到两年就建成的特色小镇,10年前,还是一片不通公路的“看牛坝”,只有一条150米长的土路和10余间茅草屋。

勺窝乡是纳雍县的重点产煤乡镇,全乡的矿井达18个,年产煤350万吨。仅此一项,每年财政收入超过4亿元,解决当地12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为农民直接增收2800多万元。

在享受煤炭开采带来红利的同时,勺窝乡的发展矛盾也不断凸显。

由于大量的运输车辆来往,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群众出行很不方便。以前惟一连接县城的公路,长26公里,却要花上三四个小时。早上出发,可能中午都到不了县城。

该乡党委书记张勇告诉记者:“煤炭开采导致地基下陷,不少民房变成危房,群众急需寻找稳定的栖身之所。”

乡里动员农民搬迁,农民却问道:“一旦搬了家,以后生活怎么办?没有了田,我们又吃什么?”

“勺窝的明天怎么办?”在很长时期内,成为勺窝乡干部群众思考最多、最久的问题。

不管是产业发展,还是群众致富,勺窝首先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去年5月,该乡决定新修一条对外交通线。

为了抢工期,乡镇干部、施工工人一日三餐吃住在工地。该乡的共产党员,还组成施工先锋队,处处争先在前,每天工作16个小时,饿了吃盒饭,困了就在驾驶室或树荫下眯上三五分钟。

就这样,勺窝人用9天时间,就修通了5公里的断头路。如今,勺窝到纳雍县城的距离,由原来的26公里缩减到12公里。如今去县城,只要半小时就到了。

“经过反复思考、比较,我们认为集中修建小城镇,是一条较好的发展路子,这样既能确保群众的居住安全,又能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张勇告诉记者。

早在2006年,勺窝乡就编制了《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将危房农户统一搬迁安置到乡政府所在的黄河坝,建设一座具有当地人文特点、以服务煤炭工业为主的特色小城镇。

新的对外通道的建设,给勺窝乡的小城镇建设提供了机遇。

“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和土地。”张勇介绍说,在多次与煤矿企业主沟通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先后为小城镇建设出资2200多万元。同时,在各级政府等部门支持下,勺窝乡共筹集资金6000万元用于新城镇建设。

宽阔的马路、崭新的学校、方便的就医,让群众陆续主动搬迁到集镇上。从2010年开始,按照煤矿补助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的方式,勺窝乡先后修建、改建特色民居1100多户。

截至目前,集镇所在地的居民超过1200户,全乡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黄河坝。“这里地基很稳,再也不用担心墙壁裂口、房屋塌陷了。”66岁的何登祥老人告诉记者。

勺窝乡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既让群众搬得出,还让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在农业发展方面,勺窝乡建设了2个“一千亩带一万亩”蔬菜示范基地,成立了蔬菜协会。仅此一项,就解决2000多名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该乡还发展中药材、经果林近4000亩,为1600多户农民增加收入。小城镇的发展也让不少农民脱离土地,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子。该乡还引进民营经济产业园,规划了服装厂、农业生态开发公司、大型的煤机制造厂等中小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就近就业。

如今,这座幸福小镇还在不断“长大”。据了解,勺窝新镇将在5年内扩大到3.1平方公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