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信息时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
本报记者 王轶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提出,体现了我国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强调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也是从支持生产力到支持生产方式的升级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两化”融合不断深入的10年,“两化”融合对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显著效用,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10年来,‘两化’融合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同时还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生产装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樊会文说,信息化前,我国企业设计一艘大船所需要的图纸就要堆满三间房子,设计周期长达一年半。如今用电脑设计,仅仅3个月便能完成设计,还能进行三维展示,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最近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甚至略有提升,这就是信息化带动我国工业变大变强的有力证明。”樊会文向记者解释说,一般来说,如果没有信息化,到工业化后期,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就会下降,而且下降的速度会非常快,西方很多国家都是这样。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单位GDP人员伤亡率下降以及我国国际工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都进一步体现了信息化带来的巨大能量。

据了解,“两化”融合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向应用阶段,特征是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单向应用,自动化就属于这个初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综合集成阶段,特征是信息系统之间互相打通,综合集成,比如将自动化和管理系统结合起来做到远程控制;第三个阶段是智能工业阶段,“两化”高度融合。目前我国处于第二阶段,需要持续大约10年到15年的时间。

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在完成工业化以后实行信息化不同,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就出现了信息化问题。虽然当前我国信息化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信息化的成果还没有发挥到最大。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我国发展必须从现代化全局高度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趋势,从工业化发展角度看融合需求。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我国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与以往不同的是,十八大在“两化”融合方面突出了“深度”二字。对此,樊会文表示,这个“深度”应当是两方面的,既包括信息化应用水平高,也包括信息化普及范围广。对一个国家来说,深度是必要的,但是广度更重要。在信息化方面,大企业往往做得更好;而中小企业由于成本问题,信息化普及率较低。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完成信息化改造将是政府今后工作的重点。

“既要注重深度更要注重广度,既要注重大企业的经验,也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困难。既要注重城市的信息化,也要注重农村的信息化,否则数字鸿沟越拉越大。”樊会文说,推进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化过程中要尽量采购自主产品。只有把自己的产业培养起来,信息化才可持续。

此外,“两化”融合还应当尽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多加强制度建设、经验示范与推广,而不是直接干预。

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将“两化”融合再次带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给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带来了新机遇。“下一个时期里,‘两化’融合程度将持续提高,高水平的应用会越来越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导致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会出现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等新型的生产方式;企业的组织方式也将发生变革,管理结构从金字塔走向扁平化;制造业将进一步服务化,出现智能工业,包括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生产产品的全面智能化。”樊会文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