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宏观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业产业化 强基保供惠“三农”
本报记者 乔金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为农业产业化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采访广西的香蕉产业,金穗公司屡屡被蕉农提及。该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香蕉标准化产业基地,凭借下辖的20个生产基地,创造农民工劳动就业达20万人次以上,辐射带动香蕉种植9万亩。2009年广西因寒潮出现香蕉滞销危机时,公司的规模化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引领广西香蕉产业平稳度过危机。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夯实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挥了重大作用。”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孙中华说。

政策助力产业化

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28.4万个,其中龙头企业11.1万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12508家,分别比2002年增长2.8倍和6.7倍;各类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3.2万亿元。

产业化发展得益于政策的扶持。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央设立了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各省(区、市)都设立了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资金,2011年仅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就达到25.7亿元。近年,吉林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的产业化专项资金在2亿元以上。

在税收优惠方面,2001年起,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初加工免征企业所得税,2008年国家将这一优惠政策扩展到所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011年又在植物油、乳制品两个行业开展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

今年国务院出台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首个系统性文件,提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农业产业化发展迎来多重利好。

惠农增收强基础

有“中国茧都”之称的江苏东台市富安镇,2002年发展养蚕业之初,由于技术不过关,曾有122户蚕农的蚕出现大量死亡。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富安茧丝公司发起蚕业合作社,建起镇、村、组三级蚕桑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富安模式”带动了5万户农户,以当地三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农民80%的收入。

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发点。随着农民和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的不断丰富,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最低保护价、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了更密切的合作关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农民之间已结成互为依存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民致富渠道。

农业产业化组织在带动农民致富的同时还发力基础公共建设,在产业配套、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作用。2002年以来,全国各类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原料基地投入资金年均递增23.8%,2011年超过3000亿元,其中改良土壤、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1000多亿元。

农业产业化使得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夯实。如今,农业产业化组织成为保障农产品供应的重要主体。目前,全国龙头企业销售总额达5.74万亿元,所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三分之一,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的三分之二以上,有效保障了市场供应。

提档升级看龙头

湘桂糖业集团拥有“全循环、零排放”甘蔗制糖循环产业核心技术,是全国制糖行业第一批“两型”试点企业,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糖藻生产生物柴油技术被列入2011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5%,农业产业化组织功不可没,已逐渐成为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引领者。据统计,全国近90%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科研人员达到17万人,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的企业占60%以上。“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共投入科研经费772亿元,年均增长18.7%。

提升农业产业化从业人员的素质是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吉林省近60%的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每年投入科研经费7亿元左右,开发研制出具有突破性创新成果100多项。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紧贴农户、对接市场,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积极和富有效率的主体,不仅注重新工艺新设备应用,提高企业技术水平,而且积极开展技术指导,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