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退耕“还”出绿色好生活
本报记者 吉蕾蕾

“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朴素的民谣,生动地体现了辽宁省阜新市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的生态境况。1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如何?日前,记者来到了阜新市,就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和这里的生态变化进行了实地采访。

生态环境连年改善

走进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一派丰收的景象尽收眼底,家家户户庭院里堆放着金灿灿的玉米棒子,谷场上晒着颗粒饱满的花生。村民陈其华指着村里道路两旁的砖瓦房感慨地告诉记者:“看这房子漂亮吧,以前咱这都是土房,现在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强,这多亏退耕还林时种的树,不然我们村估计早就变成了沙海,更别提现在的好生活了。”

阿尔乡镇北甸子村位于科尔沁沙地边缘,常年饱受风沙侵袭。从前,风沙经常把种子吹跑,将大片农田掩埋,一些人们世代居住的村庄被迫迁走。

据在村里工作了28年的村支书董福财介绍,通过退耕还林,现在村里的林地有1万多亩,不仅改善了村里的居住环境,粮食产量也连年增长。陈其华原来有100多亩耕地,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他拿出一半耕地用来种树。

“以前村里根本就看不到树,现在村里的路两旁和山坡地上,到处都是林子。树多了,风沙一年比一年小。”董福财告诉记者,退耕还林后,由于风沙减弱了,加上农田改造,每亩玉米产量由过去的300多斤,增加到目前的1000斤左右。而且,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160元,其中生态林连续补助8年,经济林连续补助5年。据了解,在国家退耕还林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将自家的耕地加入到退耕还林的行列中。截至去年年底,10年间,彰武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9.95万亩。

林业经济蓬勃发展

不断增加的林地,挡住了风沙,涵养了水源,阜新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近年来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再加上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在一块土地上,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远远高于退耕还林种树的效益,以致一些地方出现了毁林复耕的苗头。那么,如何让退耕还林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阜新市林业局局长白鸥表示,林业发展只有与农民致富相结合基础才能稳固,不能仅仅依靠政策扶持生态建设,而要通过生态经济建立起发展林业的长效机制。

沿着盘山路,记者来到了阜新市细河区四合镇太平沟村的一处生态旅游点。站在山顶放眼望去,无数个山头、沟坡形成了环形梯田状的人工地貌。脚下,每一处竹节壕、每一个果树台田都栽上了经济林。望着满山茁壮成长的树苗,村支书杜井春介绍说:“以前这片5000亩的山头受沙化侵害严重,种啥都没什么收成,一直荒着地。去年11月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始治理这片山地,修路、造蓄水池、建滴灌配套设施,今年5月开始栽果树,成活率能达到90%。”同时,太平沟村还专门成立了林业合作社,这些经济林都分包到户,合作社负责协调管理,承包户负责浇水养护,经营权归林农所有,预计果树挂果后每亩地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使阜新市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好转,林业经济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目前,阜新市拥有林地520.5万亩,森林覆盖率32.46%,有近300万亩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300多万亩农田得到保护,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00多万亩。全年沙尘天气降为11天,大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47天。

为加快林业经济的发展,阜新市已培育林产品深加工企业324家,去年实现产值24.5亿元,林业收入已占到全市农民收入的26%,有100多万农民从事着与林业有关的工作。

辽宁省阜新市副市长马如军告诉记者,他们要充分利用好林地这一致富平台,努力实现到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中林业收入达到三分之一,森林面积稳定在63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0%。

阜新市在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等系列工程中,因地制宜,分区施策,使往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老百姓的“绿色银行”,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造林绿化之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