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底以来,央行已连续20多周开展逆回购操作,累计向市场投放逾4.8万亿元流动性。几个月来,受企业资金结算、财政存款上缴、银行吸收存款等因素影响,市场流动性时有波动,但总体来看,并未出现较大的流动性松紧不均衡状况。
作为衡量市场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流动性主要是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投放量的多少。如果流动性充裕,则资金价格相对较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会相应降低。但在实际运行中,金融市场充裕的流动性是否不折不扣地传导到实体经济层面,还需进行深入考量。
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2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038亿元;人民币贷款则仅增加5052亿元,同比少增816亿元。同期,作为反映企业流动资金状况重要指标的狭义货币(M1)余额为29.33万亿元,同比增长6.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个和2.3个百分点。数据表明,一方面银行体系流动性大幅改善,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层面的资金并不充裕,这也就是说,仍有大量流动性堆积在银行体系内部,挤入了银行间市场。
央行日前发布的《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在货币市场交易中,大型银行整体保持了向市场供给资金的态势,今年前3季度累计净融出49.5万亿元,净融出额同比增加29.5万亿元。其中,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大型银行由上年同期的资金净融入转为净融出,今年前3季度累计拆放6.0万亿元,同比增加7.7万亿元。与此同时,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吸收存款压力较大,资金需求持续增长,成为货币市场上的资金净融入方。这也说明除了信贷投放之外,有大量资金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体系内部循环。
近一段时期以来,央行逆回购基本常态化,主要是因为逆回购能够通过对数量、期限、力度的调整,实现对流动性的精准调节,同时还有利于加强对市场预期的引导,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近几个月来的逆回购操作主要为7天和14天期,28天期的操作次数并不多。也就是说,央行在逆回购操作当天释放的流动性,须在7天或14天之后大规模回购,以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动态平衡,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运作的期限更短,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持续高速运转,并未流入实体经济。
可见当前流动性总量不是问题,如何进一步优化流动性结构,如何保证流动性有效进入实体经济才是问题的关键。
因此,一方面要防止流动性囤积于银行体系、过多的资金在银行间市场上流转,另一方面要切实通过增加信贷投放、扩大债券发行等提高融资总规模。当前,需要从供需两方面入手,既要通过加大政府投资来带动需求,改变企业盈利预期,提振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又要通过适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缓解存贷比压力等方式,增强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和债券投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确保资金能够真正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不是进入股市、楼市进行投机。这就需要严格要求银行落实贷款新规,确保实贷实付,加强对企业发债、信托贷款等所筹资金实际用途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