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企业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变发展方式 建设美丽山水
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才奎

水泥是典型的传统产业。我国水泥产量从2001年的6.2亿吨发展到2011年的20.6亿吨,期间大量工艺落后的立窑水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布局与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不可回避的是,不少企业盲目投资、管理粗放,致使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对于水泥工业而言,仍然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水泥工业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近40年历史的企业。自1990年起,山水集团就开始破解水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转方式、调结构”成功路子。20年来,集团产能增长180倍,销售收入增长500倍,实现利润增长3000倍,多项工艺技术指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认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首先是与时俱进,转变思维方式。十多年前,中国新型干法水泥方兴未艾,立窑水泥还占据绝对比重。当时,山水集团也存在着新型干法水泥与落后立窑并存的状况,济南市区内2家立窑企业,员工4000人,产量80万吨,经济效益良好,其中拥有80年厂史的济南水泥厂堪称中国立窑水泥鼻祖。洞察水泥产业发展的趋势,山水集团毅然于1999年关停两家立窑企业,选址郊区等量建成了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成为全国水泥行业“发展先进、淘汰落后”的典范。然而,这种“壮士断腕”式的调整,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两家企业日子过得挺好,政府也未下达关停指令,为什么要主动淘汰?为此,我们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解释工作,最终完成了这一涉及人员安置、布局调整、结构升级的迁建任务。可想而知,倘若不是主动调、主动转,山水集团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实践证明,只有认识上的突破,才有行动上的先行。

正如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这些年,我们在加快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引进国内国际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自2003年起,我们开始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实施了全面的信息化改造。每家企业的设备运行及工艺参数调整,均实现了计算机集中控制,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一个年产200万吨的企业也就是200人,人均劳动生产率是过去的20倍。自2006年起,我们对所有运行的生产线实施了余热发电、高压变频、辊压机联合粉磨等重大技术改造,每年节电超过10亿度,折合节约标准煤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年消化各类工业废渣约1500万吨,实现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培养出了一支思维开放、富有创新意识的管理团队、技术团队,科学发展的好点子层出不穷,先进的经营理念与技术成果及时推广、转化。我们的体会是,水泥作为传统产业完全可以“很现代”,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各种资源要素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能动性、创造性。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我们确立了建设“美丽山水”的新定位。第一,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掌握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技术,促进劳动者的道德养成与技能提升,做到“人美”;第二,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促进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清洁生产,做到“企业美”;第三,要勇敢地担当起推动水泥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任,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引领中国水泥发展,为经济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做到“业绩美”。我们深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产业遍布十几个省份,拥有规模、布局、技术、管理、人才等综合优势的山水集团,一定能够发展得更好更快,呈现给世人一个“美丽山水”。

(本报记者管斌 通讯员陈学师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