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副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同凡响的“春华秋实”
魏 平

10月30日至11月11日,国家大剧院迎来了第五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今年展演周的全部演出票,开幕前就已售出8成,所有演出的上座率都在95%以上。

把从前艺术院校“养在深闺”的作品搬上舞台,国家大剧院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经过5年将其打造成剧院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并且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春华秋实”展演周则有着自己的秘诀。

回首5年前“春华秋实”展演周的起步,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将肇因归于大剧院的“文化自觉”和艺术院校对接文化市场的渴望。“我们的艺术意图很明确,就是鼓励创新。这些新人就是中国表演艺术的未来。”在这样的考虑下,国家大剧院对展演周的打造也属独创模式。不同于以往先搭好平台再招来演出的“筑巢引凤”模式,国家大剧院是先聚集一批在京艺术院校,强强联手推出“春华秋实”品牌,再通过每一届的成功辐射全国专业艺术院校、综合院校的艺术专业,最后辐射海外的艺术院校。大剧院则负责宣传包装、市场推广等工作,由此就架起了艺术院校与文化产业的联动之桥。

5年来,“春华秋实”展演周云集了16所艺术院校近4000人次的艺术家和青年学子,他们带来了47台节目、64场演出,每一年都有新人新作涌现。今年北京舞蹈学院的3场演出,就荟萃了近年来新创作的小舞剧和舞蹈作品;上海戏剧学院的原创话剧《菩萨岭》,也是一部在艺术上非常有创新的优秀作品;音乐院校则纷纷带来创作曲目,如上海音乐学院演出的《木卡姆印象》是著名作曲家杨立青最新创作的,南京艺术学院上演的是邹建平、徐振民、王建民、王建元、臧恒5位作曲家的中国交响乐佳作。

与此同时,更多的青年学子参与到演出的各个环节。今年22岁的刘琪是中国戏曲学院的大四学生,这次担任京剧《杨门女将》主演,是她第一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她说自己紧张并兴奋着。已经有很多舞台经验、同样22岁的闫国威,6岁起就学习二胡,这次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演出中与名家于红梅合作,“这对我是一次特别难得的机会,和名家合作演出虽然是一种挑战,但能在演奏经验和台风上学习到很多。”

5年来,“春华秋实”在票房上一直保持着平均90%的上座率,可以说是一张非常漂亮的成绩单。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部部长王大羽说,这都归功于展演周坚持大剧院的高雅艺术定位,用“艺术与市场”双重眼光审视节目。具体在剧目选择方面,大剧院和艺术院校达成了3条标准:作品内容上,要能体现院校教学特点,有别于商业演出;艺术质量上,要能够代表参演院校教学的最高水平,展示最好的教学成果和最优秀的人才;观众接受上,参演作品应该是观众熟悉且能够接受和欣赏的。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让艺术教学与市场在实践中互动起来,才能收获观众。

中国戏曲学院曾在“春华秋实”舞台上推出《红色娘子军》、《白蛇传》、《还魂三叠》、《李渔与三姬》、《长征组歌》5台剧目。今年,学院找准市场定位,策划“多剧种折子戏展演”,北京演出市场上10个剧种同台演出的机会十分难得,加上又是名家指导拔尖学生演出,票一下子就售光了。

除了对展演周实施立体化营销推广战略,国家大剧院还积极引入企业支持,中国国际贸易中心2010至2012年已连续3年赞助展演周,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