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增强文化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网友“小红果”——

这些年,全国各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陆续向公众免费开放。“周末逛馆”成了我的业余爱好,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

网友“gbk201”——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最紧迫的就是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真正做到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

来自河南农村的网友“随心随缘”——

希望“文化下乡”能扎得更深、更久一点。要是文化“三下乡”活动形式更丰富些、演出内容更精彩些,艺术家们来得更多些,那就更好了。

网友“菜青虫”——

要想真正活跃农村文化氛围,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需要调查农民的文化需求,研究他们的文化娱乐习惯,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表达他们对生产和生活的多种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焕发生机,文化市场监管效能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范围不断扩大,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一批惠民工程扎实推进,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此外,文化艺术生产进一步繁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不断地扩大,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正在形成。本报记者 庄光平 郭文鹃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