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述评
本报记者 金 晶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蒙古族小学学前班的学生在学习了解马头琴。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近年来大力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从幼儿教育开始就全面系统地普及历史风貌、民情民俗、民间工艺等传统文化知识。 孙国树摄 (新华社发)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阐述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任务。实现这些目标、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亿万百姓的文化福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放眼国际、审视国内,深刻认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先后作出一系列针对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的重大决策与部署。根据中央的精神和决策,各地各部门围绕“三加快一加强”重点任务,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文化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0年改革,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影响力持续提升。

——10年改革,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0年改革,文化市场日益活跃,文化各门类创新不断,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我国文化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大提高。

这是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2011年,出版图书近37万种,重版、重印图书16.2万种,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

2011年,电影产量791部,国内票房131.15亿元,生产电视剧469部约1.5万集,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

2011年,电视动画生产超过27万分钟,动漫产业产值达621.72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动漫生产大国;

2011年,网络文学拥有作者100多万人,用户1.94亿,超过网上电子商务用户;

……

10年间,文化产业从起步到跨越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2011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347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85%。2004年至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年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了23%。

改革促发展,改革出效益。数字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成长快、后劲足,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的身影。随着2009年我国首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次被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文化体制改革打响了攻坚战。

正式转企后的头一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出版图书1117种,全年总收入增长12.4%,利润增长147%,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改革前,出版社员工间有着明显的编制界限,收入分配也存在平均主义倾向。这让许多人产生了消极惰性的心理,出版业务也一度停滞不前。”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告诉记者,为改变这种局面,出版社启动改革,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逐步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在管理机制上实行绩效考核,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11月9日,十八大召开期间,国内首只文化产业指数“OCT文化”正式挂牌上市。华侨城A、广电传媒、东方明珠等一批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股票入列指数样本股名单。改革释放活力,改革增添动力,在我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过程中,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一批有影响、有品牌、有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正在形成。

回首10年,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与资本携手,与科技融合,迸发出旺盛的发展生机。文化产业在优化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日渐凸显,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增长中的新亮点,成为我国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精品力作是一个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最耀眼的文化印记。”

一台反映晋商诚信为本的话剧《立秋》,主题厚重,内涵深刻,自2004年首演以来,走进全国近百个城市,演出600场,观众60多万人,创下了我国主流话剧演出的奇迹;

一部根据全国道德模范、鞍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的先进事迹创作的电影《郭明义》,朴实亲切、真挚感人,迄今共放映3497场次,观看人数155万人次;

一本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于丹〈论语〉心得》,输出了28个语种、33个版本,法语版连续25周登上翻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累计发行560万册;

这不仅仅是一台剧、一部电影、一本书的独特魅力,更是我国文化改革成果的生动展现。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出精品、出佳作,促进文化产品、文艺作品量质齐飞,10年文化体制改革之路,也是精品佳作频出之路。

10年来,《建党伟业》、《唐山大地震》等一批优秀影片感动观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辞海(第六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等一批经典作品相继上市,《感动中国》、《中国好声音》等一批精彩节目活跃荧屏,《时空之旅》、《妈妈咪呀》等一批叫座剧目登上舞台……创新的发展理念,创新的创作手段,创新的表现形式让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打响了品牌。

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进步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出版基金、国产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等先后设立,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原创力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项目启动实施,为文化精品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近年来,无论在繁华都市还是田园乡村,物质生活得到更大满足的人们,在文化生活上开始了新的追求。能否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检验改革效果的重要标准。

“观众的期待就是我们的动力。”每逢周末,江西省话剧团的小剧场几乎座无虚席。“话剧团历史上没有这样的盛况!”已挂牌改制为江西省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话剧团负责人林翰说,“真没想到,这逼出来的改革如此受欢迎。”在市场中寻找机遇,江西话剧团今年推出小剧场话剧,通过发放观众调查问卷、开通微博、实行网络团购售票等方式了解观众需求。《我是海鸥》、《错爱》等一批优质的商业剧目成功推出,轻松诙谐的对白,活泼生动的表演,个性鲜明的形象,笑料百出的故事受到了观众的喜爱,短短几个月时间,观众上座率从不到五成增加到九成以上。

为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高潮迭起,各地打响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在北京,每年的国际电影节、国际设计周、国际音乐节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在上海,“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让人们便捷地享受文化生活;在深圳,每年一届的文博会已成为人们期待的文化盛会……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在云南昆明福保村每年举办的福保农民文化节上,村民们自发聚在一起,讲述滇池的传说、哼唱昆明的小调;在广西荔浦县的“百姓大舞台”上,由群众自编自演的好戏连轴上演,演出不断、掌声不断……

10年间,充足的文化供给,多样的文化服务,丰富的文化活动,就像一场场润物春雨,滋养着人们的心田。10年间,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加大,一项项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如春风送暖,稳步推进。2011年,具有历史性、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文化的阳光遍洒神州大地: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正努力向户户通推进;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覆盖行政村和城市社区;

——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已实现数字化,年放映800万场,基本实现一村一月免费放映一场的公益服务目标;

——农家书屋已基本覆盖行政村,建成60多万家,数字农家书屋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此外,全国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均已实现全部免费开放。

改革惠民生。放眼望去,文化灌溉的幸福之花正在中国大地上盛开。

10年改革,成就辉煌,接力探索,一以贯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方针和目标,我国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文化正成为国家、民族、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