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高新区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2011年,高新区以占厦门市不到2%的面积实现了全市38%的工业产值,走出了一条高新区引领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从地图上看,厦门火炬高新区已开发面积仅有20多平方公里,很“小”,但从体现经济质量的数据上看,厦门火炬高新区又很“大”:2011年,它以占厦门市不到2%的面积实现了全市38%的工业产值;吸引了28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落户;先后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等10多个国家级基地……透视出火炬高新区的发展质量,展示了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
今年以来,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下,火炬高新区经济仍实现了较快发展。前3个季度,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96亿元,增长23%,高于厦门全市增速12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255亿元,增长24%,高于全市增速12个百分点。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说,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科教兴国战略的正确性,充分证明了走创新驱动、科技领先的科学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充分证明了创办高新技术园区决策的正确性,充分证明了“火炬”体制、机制、模式的优越性。
走向“高新智造”
创新是厦门火炬高新区的生命。高新区努力打造创新载体,营造创新环境,不断建设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人才体系,着力建设和提升公共技术平台、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平台、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科技成果交易与转化平台,汇聚高层次知识载体,不断提升园区创新基础和智力密集度。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共筑“发展之巢”,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火炬高新区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以厦门创业园、厦门软件园为创新主阵地,重点加快厦门科技创新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已建成3个国家级创新孵化基地,总孵化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600家。
创新已成为园区企业的制胜法宝。厦门市市长刘可清说,“火炬高新区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潜力大、后劲足,已成为厦门的城市名片。”
麦克奥迪实业公司是集成创新的典范。该企业研发的数字病理远程会诊服务平台,是目前惟一通过卫生部组织的病理学专家鉴定的专家远程会诊平台。公司总裁杨泽声认为,品牌建立重在创新,企业要有过人的胆识,真正在系统性、集成性、团队性的创新上下功夫。
厦门科华恒盛公司先后承担了2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火炬计划项目,获得了30余项专利;厦门三维丝环保公司参与了2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厦门美亚柏科信息公司自主开发了国内第一套互联网监控系统;瀚天泰成电子科技(厦门)公司生产出国内首批产业化3英寸和4英寸碳化硅半导体外延晶片……去年底召开的中国自主创新年会上,厦门捧回了“中国十大自主创新城市”和“中国十大低碳城市”金牌。
厦门市副市长、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栋梁告诉记者,火炬高新区把建设良好的服务型政府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小政府、大服务”模式,在建设一流硬件设施的同时,努力为企业创造一流的创新软环境。
在近期公布的2012年度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名单中,厦门市共有47个项目获得支持,其中21个项目就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园区企业设立了40多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拥有专利总数达40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400多件。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60多家,占厦门市近4成。
推动产业集聚
厦门火炬高新区从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自己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台湾的产业合作和交流,担负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化重任,引领厦门工业的发展方向,积蓄厦门经济发展能量。
在21年的风雨历程中,厦门火炬高新区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引进辐射力强、产业能量大的企业,聚集产业,培育集群,形成以一批科技含量高、专业配套能力强、分工协作好、富有竞争力的企业为配套的产业格局,打造上下游关联、产品互补、资源互补、功能互补的产业集群,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走出了一条高新区引领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连接台海是我们产业发展最大的优势。”厦门火炬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黄如欣表示,借助台湾企业技术及市场的先发优势,高新区找到了产业提速发展的捷径。火炬高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对台区位优势,对接台湾光电产业的转移,推进两岸光电产业在技术攻关、市场拓展、产业配套等方面的合作,让火炬光电产业产生了聚变效应。
近年来,友达光电、宸鸿科技等数十家知名光电企业陆续落户火炬高新区,在这些企业带动下吸引了100多家光电及相关配套企业,形成了平板显示、光照明、太阳能光伏、光通讯、现代光学元器件等五大板块。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依托两岸行业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光电产业正向高端延伸并将形成互补联动的产业聚集效应,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预计到“十二五”末,火炬高新区光电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成为海西最大的产业集群之一。
从培育龙头到拉长产业链,从扶持企业到做大公共服务平台,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推动产学研政合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政策扶持,为产业高速发展架设金桥。对园区的发展之路,黄如欣如数家珍:“在园区的建设中,我们引导企业良性生成、产业科学育成,始终尊重企业家、创业者的生动创造,引导快速发展、推动科学发展。”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高新区发展,成为厦门火炬高新区未来的发展思路。目前,中船重工七二五所厦门新材料研究院、中电科技三十所厦门分所及产业化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厦门中物节电能源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华录集团、海峡农业研究院等一批央企技术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已先后在厦门火炬高新区落户。同时,园区一大批企业在嵌入式软件、IC设计制造、云计算、新一代通信技术等方面成效突出。对于这些既有的较成熟的产业,火炬高新区将通过引进研发团队、设立研发中心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产业功能,拉长产业链,延伸价值链,使其日益壮大。
于伟国说,火炬高新区要发挥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打造“新火炬”,建设特区中的特区。在此设想的基础上,一个占地约10平方公里的厦门火炬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已动工建设。凭借完善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自主创新能力和节节高升的产业优势,在未来3年至5年内,厦门火炬高新区将力争新培育2个至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成为具备更强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