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1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队”旧貌换新颜
本报记者 李 力 周 琳

10年来,农业战线上活跃着这样一支国家队。10年间,他们提供的商品粮从1149.2万吨增加到2820.9万吨,增长1.5倍。他们就是农垦人。

辽宁省东港市五四农场的种粮大户刘锋是远近闻名的“地管家”。他并没有承包很多地,但凭着家里的数十台农用机械,到周边农村去“帮人种地”,一年下来,收入颇丰。老刘说,他的农用机械规模在农垦系统算“小字辈”。

2002年至2011年,全国农垦农机总动力从1244.5万千瓦增加到2283.9万千瓦,大马力、高性能、多功能的农业机械快速增长,部分垦区主要农机装备达到国内甚至世界先进水平。

辽宁省东港市五四农场副场长孙延滦说,他已经是20多年的老农垦人。10年来,惠农政策带来的改变,让他感受颇深。他说,一是党的惠农政策好,土地流转盘活了规模经营一盘棋,现在农场推行“反包倒租”政策,普通农户能拿双份工资;二是出台的民生措施好。去年国家投资7500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又追加投入,对棚户区的349户进行改造,让农垦人安了心。

不仅如此,普通农垦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很大变化。

“原来是听从党的号召,现在是自愿留在农垦的越来越多。原来是农垦小伙找对象不容易,现在是姑娘排着队到农垦来,有的还利用政策落户过来。”刘锋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