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地方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点亮茶场老知青的新生活
本报记者 王新伟

上世纪6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名知青,来到贵州斑竹乡的上坝茶场。他们不畏艰难,拓荒种茶,将荆棘丛生的荒野建成数千亩茶场。

如今,这个茶场仍有100多名老知青在这里守望。当年的热血青年早已白头,他们吃苞谷饭、住干打垒,以5000亩采茶园维持着生计。

近日,贵州电网遵义正安供电局派人到知青茶场,在10天内研制了一套方案,对茶场厂房和居民用电线路进行了改造,点亮这些老知青们的新生活。

上坝知青茶场位于贵州正安、道真、务川三县交界处的斑竹乡,位置偏远,山高路陡。朝光芬、江富云夫妇住在茶场半山腰,他们对记者说:“以前家里也有电,但那个电灯还不如手电筒,照明必须得另外点蜡烛或煤油灯。”

经过10天的奋战,正安供电局对茶场的改造任务完成了,该局还抽调32名技术骨干组成服务队,走进老知青家里进行现场用电指导,对采茶设备进行节能降耗诊断。

曾在斑竹乡供电片区工作了8年的汪文亮,父母都是茶场的老知青,他的童年就在茶场度过。汪文亮和同事们带着大堆书包文具来到知青茶场小学,亲手给阔别30多年的母校点亮第一盏电灯。他回忆说:“斑竹乡常年云雾缭绕,只要是下雨天,教室里就很昏暗,即使老师把黑板字写得很大,坐在第三排的我仍要使劲睁大眼睛才能勉强看清。”随着知青们陆续迁走小学停办了,直到两年前附近建了移民新村,学校才整修重开。但是,校园里没水没电,还是供电局在为移民新村送电时才发现这里竟然还没通电,便主动与学校联系,由工会提供器材并进行义务安装。

当汪文亮拉开母校的第一盏灯时,灯光照亮的不只是他微笑的脸庞,还有仰头看灯的一批小学生。

老知青们的生活在变,知青茶场也在变。借助招商引资的力量,一个现代化的集种植、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现代茶叶企业正日渐成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正安供电局局长李兴强表示,对于服务茶场、支持地方工业发展,电力部门“要做的还有很多”。

记者离开茶场时,大雨初歇。绿色连绵的茶木散发出淡淡清香,其间矗立的电杆引出条条电线,给老知青们的生活带来了新希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