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三季度,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较上季度下降了1.4点,这是景气指数自今年以来连续三个季度下滑。在产业景气持续下行,产品库存不断攀升,价格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煤炭价格并轨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不少人认为,随着市场煤价格持续下跌,市场煤和合同煤价格越来越接近,煤炭价格“双轨制”迎来了并轨的好时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首先,一年一度的煤电协调机制即将启动,在煤电双方议价主动权有所逆转的前提下,政策调整处于“窗口期”;其次,“十二五”期间煤炭产能释放、跨区域调配瓶颈的缓解,有利于煤电双方理性对话,为煤价改革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降低理顺煤电关系的成本。再次,重点煤与市场煤价差的缩小,有利于使理清煤电关系的市场阵痛降至最低。
不过,煤价并轨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充分实现价格机制作用,有效配置煤炭资源,仍有待各方利益协调。在推进价格并轨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作用。其中,有两个关键性因素值得深思。一是当面对冷热两重天的产业周期性变化时,企业是否具备应对风险的经营管理能力;二是当市场调控手段失灵时,政府调控手段能否及时有效。
近年来,煤炭行业已经为价格并轨做了诸多准备。一方面,企业煤电一体化建设、煤电联动和电价改革、煤炭期货市场建设探讨为企业消化吸收、转移规避风险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各类煤炭信息指数体系的建立、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建设对研究和解决煤炭资源逆向分布起到积极作用,为宏观调控与应急调度提供了保障。当然,这些机制和手段能否奏效,仍有待检验。
总之,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计划煤”、“市场煤”将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而如何应对价格并轨带来的新挑战,实现产业稳健运行,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