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明守护者
——记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魏文斌
本报记者 陈 郁

本报记者 陈 郁

“0.03的视力对于普通人来说微不足道,但是对于眼底病患者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0.03恰好是视力有光感的一个临界点,可以说它就是光明与黑暗的界限。”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魏文斌告诉记者。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26年来,魏文斌始终恪守做一名好医生的信念,以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为难以计数的患者保住了0.03的视力,为他们守住了最后的光明。

魏文斌做手术时有一个特殊程序,就是为患者播放音乐。他说:“手术的时候,患者多少都会有些紧张,音乐可以舒缓他们的情绪。”每次接诊,每换一位患者,魏文斌都会不厌其烦地重新调整检查椅的高度,只为让病人坐得舒服些。

根据医院安排,魏文斌一次门诊最多可以挂30个号。但看到那些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的患者,特别是那些从边远地区赶来的贫困患者,魏文斌一心只想赶快给他们治好病,他嘱咐护士,外地来的病人能加号尽量加;眼肿瘤的病人不能拖,必须加!为了减少去厕所的时间,以便能多看一个病人,魏文斌极少喝水。

对于贫困患者,魏文斌尽量帮他们节省每一分钱,在不影响治疗质量的情况下,能用便宜的药绝不用昂贵的药;能吃药打针解决就绝对不做手术;能准确判断是视网膜脱落的就不再做超声波检查。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患者等候住院时间不能超过两周,患者住院等候手术时间不能超过3天。

魏文斌主攻的是眼底病。眼底科疑难杂症最多,病情最为复杂,治疗难度大,风险也很高,无论手术多么完美,病人的视力都很难有较大提升。为此,很多医生不愿意选择这个专业。

为此,魏文斌也曾动摇过。他曾经看到被自己精心整复一新的眼底却没能出现所希望的视力时,不禁有些怀疑医生的努力是否有意义。直到一次门诊,他告诉一位患者:“你的眼底已经没有问题,但视力只能是0.03。”0.03意味着这名患者要用放大镜并且要贴在视力表上,才能看清最大的那个符号。可没想到那位患者却激动地连声说:“谢谢大夫!这0.03的视力对我太重要了!有了它所有的事我都能干呢!”一瞬间魏文斌忽然明白,原来0.03的视力也有着如此非凡的意义!

在这样的激励下,魏文斌不屈不挠地向着一个又一个技术高峰攀登。

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是一种临床上很难处理、非常严重的手术并发症。魏文斌经过深入研究,融合玻璃体手术技术设计了一整套手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处理这种并发症的方法。1998年,在全国中青年眼科学术大会上,他把该研究结果向全国同行汇报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充分肯定。这项成果后来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中华医学会中青年外科医师二等奖。

除了在北京给患者看病,魏文斌还到基层参加了多次扶贫活动。他亲眼看到了基层眼科医生的严重缺乏和诊疗能力的限制,发现很多贫困眼病患者根本走不出大山去求医,只能在等待中渐渐失去光明。魏文斌深刻地感到,就算自己加再多的号、看再多的病人,对于全国那么多眼病患者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只有培养更多的眼科医生,才能根本解决看病难问题。他渐渐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基层培养眼科人才的事业上来。

为了更多地接收进修医生,魏文斌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讲学上。贵州、新疆、青海、西藏……他的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你能感受到基层医生的强烈渴求。医学技术和经验过5年就会更新,除了让基层的医生学到诊疗的规范和先进的医疗手段,我还要让他们及时了解到国内外眼科最新的医疗进展。”魏文斌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