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周六。一大早,记者走进四川郫县唐昌镇战旗新村,只见有人在悠闲地散步,有人在打扫马路,偶尔听见几声鸡鸣。让记者惊讶的是,多数人家房前屋后的庭院里种着菜。说惊讶,是因为3年前记者曾到这里采访,知道村里有一条规定:“种草不种菜,种花不种瓜。”
“现在允许种菜了!”林章隆老人边笑呵呵地与记者说话边在后院的菜地里掐着白菜叶,“中午炒了吃,又新鲜又方便。”
战旗新村是4年前经过拆院并院形成的农村社区,一排排高低错落的小楼里,集中居住着战旗新村400多户原先分散居住的农户。沿着社区的大街小巷,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记者看前庭,观后院,发现社区房前屋后一片片花园苗圃与一畦畦青菜萝卜相连,一丛丛花花草草与一行行小葱蒜苗相间。
3年间,改变何以发生?记者向战旗新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一探究竟。高德敏3年前是村委会主任,他告诉记者,“战旗是四川新村建设的试点村,既然是试点,我们就想管得好一些,办成示范。我们的想法是搞得像城里社区一样。所以,2009年入住之初,我们提出‘社区花园化,农民居民化,种草不种菜,种花不种瓜’。”出乎意料的是,入住不久,部分居民就在按规划应该种花种草的花园里翻土种菜,“我们组织村委会人员去制止,他们上午种我们下午扯,他们晚上种我们白天扯。”一来二去,矛盾越来越大。
好想法为什么不受欢迎?村委会召集村民代表讨论。村民的发言像炒豆子:面条下锅了,发现差根葱,我还要骑车上街去买吗?种地可以套种,花园里为什么不能套种蔬菜?草地整齐美观,小葱蒜苗栽整齐不是一样美观吗?海棠花好看,茄子花不好看吗?一串红好看,一串串红辣椒不好看吗?
“争论激烈得很!”高德敏笑着说,“‘一盆冷水’让我们清醒了:农村就是农村,城市就是城市,即使是新村,也脱不了一个‘农’字,所有的规定必须既符合新村的要求,又结合农村的实际,尊重农民的意愿。”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村里与居民逐步形成了共识。考虑到新村已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景点,主干道及公共部分以种树种花为主,房屋前庭原则上以花园为主,后院可根据居民的意愿,种瓜种果种树种菜都行。
战旗新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完善,最终达到群众满意的效果,这是四川省近些年来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一个缩影。
2009年下半年起,四川开始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并逐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和村级组织建设以及新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等重点工作,探索“4+1”的四川新农村建设之路。
既是探索,难免出错。对于出现的问题,四川省委、省政府及时“纠偏”,使全省新村建设健康稳步发展。战旗新村当初只是不让农民种菜,而省委领导在调研中,发现个别地方在推进新村建设时,一味模仿城镇建筑,把院坝搞得像广场,看不到花草看不到树,新建的村落失去了乡村原有的特色和风情。为此,省里郑重告诫各地,农村就是农村,城镇就是城镇,不要把农村搞成了城镇,要保留农村特色、田园风光、农家情趣,而不是把城市社区简单地复制到农村去。
许多新村从一开始就汲取前期试点村的经验教训,在新村建设中注重内部环境田园化,房前屋后、前庭后院,栽瓜种菜、采桑养蚕,鸡犬之声相闻,既具有实用价值,又保有农村特色和乡村生活的情趣,得到农民的拥护。
10月18日中午,记者赶到绵竹市清平乡圆包新村时,王开菊正在房前的“菜园兼花园”里摘豌豆苗。记者看见,这是一块不到两分地的小园子,园子四周种着5株桂花树、两棵枇杷树和一棵猕猴桃树,还有几株叫不上名的小树苗。园子里小葱、蒜苗、豌豆苗、小白菜等时令蔬菜绿油油、脆生生,生机盎然。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住进新村的农民许多方面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绵竹市玄郎新村民居的许多墙上都贴着年画;战旗新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有拖鞋,村里有20多名清洁工;许多村道两边都摆着以前在城里才有的垃圾桶;在各村的“新村综合体”,农民不出村就可以就医、刷卡、寄信……
变化更大的是观念。生猪大县三台县永明镇万家坎新村农民姜祥的后院很宽敞,但却只养了6只鸭。他告诉记者,一家一户养一两头猪的传统正在消失。“一家养一两头猪,搞得整个院子里都是猪粪的臭味,蚊子满天飞,除了杀猪的那几天,平时吃新鲜肉还得去市场买。一个人守在家里喂猪,不如打工挣钱,或者集中精力搞好现代农业。”虽然一家一户养猪的少了,万家坎却是生猪出栏大村,村里的办法是规模养殖,全村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就有13户。这些养猪大户负责供给全村居民的沼液,家家户户使用沼气,干干净净。各家各户的沼渣又用来种植有机蔬菜和高品质药材麦冬,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0元。
永明镇镇长刘东说,如今,万家坎村的农民用30个字来形容自己的生活:“吃水不用担、走路泥不沾、做饭不冒烟、办事不麻烦、村容大改变、产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