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10年,也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护航经济稳健发展的10年。在此期间,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不断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把握好调控重点、节奏和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与此同时,央行着力完善金融调控体系,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的发展机制,并大力发展“民生金融”,全面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宏观调控更加有效
10月25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了225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期逆回购14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850亿元。这是央行自今年6月底以来连续第17周开展的逆回购操作,及时向市场释放了资金,促进了流动性的动态平衡。
今年以来,在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之外,央行频频利用公开市场操作,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这是从我国10多年来金融调控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既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实施的重点、节奏和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2年,我国经济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步入上升周期,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流动性过剩压力不断加大。2003年4月,央行创造性地启动央行票据,适度收回流动性。2003年6月,央行开始对房地产信贷进行风险提示,逐步建立起以调节首付比例和利率杠杆为主的、差别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2006年,在投资和出口带动下,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但经济增长也面临着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为此,央行及时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较好地完成了“防过热、防通胀”的宏观调控任务。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央行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果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先后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为提振信心、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及世界经济逐步复苏,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保证了货币条件向常态回归。在多项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通胀水平在2011年7月创下3年来新高后回落。
2011年10月份以后,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外需明显减弱、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加大等问题,央行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市场功能显著增强
10年来,央行在积极健全宏观调控手段的同时,还着力完善金融调控体系,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的发展机制。同时,央行还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全面推进债券、货币、外汇、黄金和金融衍生品等市场建设,金融市场体系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银行间债券市场取得跨越式发展。2007年9月,央行推动成立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几年来,交易商协会先后推出了短期融资券、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中期票据以及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利率互换等衍生产品,建立健全了做市商制度、结算代理制度和货币经纪制度,完善了债券交易、托管、清算系统,全面实现了券款兑付和现券交易净额清算。数据显示,201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8032亿元、中期票据7280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52亿元,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截至2011年末,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4位。
同时,在货币市场方面,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参与主体不断丰富,定价功能不断加强。在黄金市场方面,形成了以黄金现货与衍生品、场内与场外相结合,面向机构和个人的多层次市场格局。在外汇市场方面,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询价交易机制和做市商制度,逐步形成了统一联动的外汇市场价格传导机制,2011年还推出了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
金融市场的稳步发展,进一步改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和保险市场等均已形成一定规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10年来,央行大力发展“民生金融”,全面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三农”、就业、助学、扶贫等金融服务。同时,央行出台了有关信贷政策措施,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支持家电下乡、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
在支付体系建设方面,央行大力推进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建成并运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目前,支付清算系统运行平稳,功能和布局日趋完善,在支持金融创新、加快社会资金周转、促进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征信管理和服务方面,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建成,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农户贷款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接入机构分别达到639家和617家,为1833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及8.14多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
在国库管理方面,央行不断巩固和提高管理国库水平,强化国库监督管理职能,增强资金安全保障能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国库业务管理系统的架构。特别是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在几秒钟内实现税收的纳税申报、缴款全过程。
文/本报记者 王信川
村里有了助农取款机
本报记者 王信川
“在家门口就能取钱,真是太方便了!”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马兰屯镇道庄村村民齐德顺告诉记者,最近村里安装了2台助农取款POS机,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存取款业务,不仅安全方便,还省时、省钱。
不仅如此,道庄村还有50余户村民开通了网上银行,在家就能进行转账汇款,还可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另外,村里5位来料加工户分别拿到了10万元信用贷款,所有来料加工户共获得了500万元的银行授信。
这些新变化,只是中国人民银行台儿庄区支行开展特色金融服务成效的一部分。“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之一,其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人行台儿庄区支行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除了扩大生产经营的基本需求外,投资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也呈不断增长态势,因此,需要针对当前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找准金融创新的切入点,将现代金融服务有效延伸至广大农村地区。
近年来,人行台儿庄区支行多措并举,积极开展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着力打造特色金融服务示范村,切实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
在道庄村,人行台儿庄区支行先后8次组织专业化金融服务队伍,挨家挨户发放金融知识书籍600余册,宣传资料2600余份,同时定期开展农户满意度调查,及时向农民群众提供金融服务需求信息。另外,制作了固定的金融知识宣传牌16个,做到一般经济政策、金融知识定时更新,重大经济政策及时更新。
在人行台儿庄区支行的引导下,邮政储蓄银行在道庄村创新开展了“加邮卡”特色信贷产品,从贷款利率、期限、方式等方面给予优惠,先后发放贷款150万元,增加授信500万元,支持来料加工业发展。道庄村形成了3个特色创业群体:青年信用示范户创业群体、巾帼创业群体、残疾人创业群体。支持来料加工点36个,特色加工产品21大类,带动就业580余人,人均年加工费收入达3600元以上。
目前,道庄村已初步实现了支付结算网络全覆盖、银行卡服务全覆盖、理财服务全覆盖、贷款服务全覆盖和金融知识宣传全覆盖等目标,小额取现、汇款转账、水电费代缴及小额农贷办理等业务均可足不出村办理。
“在台儿庄区,像道庄村这样特色金融服务示范村已有71个。”人行台儿庄区支行相关负责人说,特色金融服务示范村建设不仅促进了农民创业、农民增收,还有效推动了农村发展、社会和谐。
联保贷款扶持核桃大户
本报记者 王信川 通讯员 伍 洪
“如果没有及时的贷款支持,我不可能从几千元起步,发展到拥有600多万元的净资产。”谈及自己的创业经历,重庆市铜梁县虎峰镇核桃经营户李国兴十分感慨。
距重庆市主城区仅半小时车程的铜梁县,并不盛产核桃。在10多年前,当地10多位农民开始从河北、陕西等地走乡串户收购核桃,然后销往许多城市的干果批发市场。发展到今天,铜梁县已有3万多名核桃经营户,形成了遍布各大城市的销售网络。
通常而言,核桃的收获季节从每年8月一直持续到年底。这期间,经销商都是边购边销,需要一定的周转资金;到第二年初,他们往往要大量收购核桃,为上半年备足货源,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起初,由于经营规模不大,铜梁县的核桃经营户们还可以通过“亲友互助、邻里相帮、结伙经营”的方式基本上满足资金需求。近几年来,随着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核桃经营户的资金需求也不断增加。
这些核桃经营户没有多少固定资产,很难从银行申请到抵押贷款。经过深入调研,重庆农商行铜梁支行从突破抵押瓶颈着手,创新推出核桃联保贷款,由至少3户农户组成一个“联保贷款小组”,每户最高授信额度15万元。这一信贷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地许多核桃经营户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农村金融服务的难点在于农户缺少有效抵质押物,用款季节性强、周期短,用款金额随机性强,贷款风险相对较高。”重庆农商行铜梁支行有关负责人说,金融机构开展“三农”服务,要因地制宜,贴近实际需求,积极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探索,重庆农商行不断完善联保方式,优化信贷流程,探索风险管理措施,形成了以联保方式为主、高度契合核桃经营农户特点的核桃联保贷款品种。具体而言,由农户自愿组成“联保小组”,全体成员提供连带责任担保,也可以采取抵押担保或信用方式,贷款额度最高可达100万元。同时,在有效期间和贷款额度内,贷款可以循环多次使用。
截至目前,重庆农商行铜梁支行已累计发放核桃联保贷款近6亿元,累计支持当地3万多户农户。
“在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农村金融要找准支点,发挥支农‘四两拨千斤’的功效。”重庆农商行有关负责人说,作为重庆本土最大的涉农贷款银行,重庆农商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通过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促进了“三农”快速发展。
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形成金融合力 助推实体经济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批准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试行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改革试点。自去年5月以来,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积极推动东疆保税港区在航运金融、航运税收、租赁业务等方面开展创新,先后在简化离岸账户审批手续、国内租赁公司借用境外商业贷款、租赁货物出口、保理、信托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近年来,人行天津分行借助天津滨海新区金融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多方面的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同时着力提高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努力形成金融合力,有效支持了当地实体经济发展。
今年初,人行天津分行提出,全市信贷运行要实现“三个高于”增长目标,即社会融资总量增长高于2011年,贷款总量增长高于2011年,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为此,在信贷支持方面,要优先保证重点重大项目、在建续建项目、竣工投产项目以及新开工项目的资金需求,合理分配项目资金比例。同时,继续加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八大优势支柱产业的信贷投放,积极支持中心城区总部经济聚集区等都市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全面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等行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加强对“三农”、就业、助学、大学生“村官”等扶持性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货币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通过有效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截至9月末,天津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706亿元,比年初新增1776亿元,同比多增12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9540亿元,比年初新增1972亿元,同比多增1575亿元。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资金是关键。今年5月,人行天津分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天津市金融办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推动各类企业积极利用债券市场融资。同时,人行天津分行负责人深入重点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协助解决企业在直接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企业全面认识债务融资工具。今年前9个月,天津市共发行中期票据58亿元,短期融资券89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1亿元,共计148亿元,同比增加44亿元。今年以来,天津企业在银行间市场的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的注册金额达到235亿元。另外,全国首支保障房资产支持票据—天津市房地产信托集团发行额为20亿元的资产支持票据,已通过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核准,接受注册并发行成功。
在各项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全市贷款总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截至9月末,全市再贴现余额9.3亿元,比年初增加2.14亿元;涉农贷款余额为1559亿元,比年初新增248亿元;中小及微型企业贷款余额6602亿元;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新增97亿元,占全部房地产新增贷款的42.9%;各项保障性住房贷款余额已经达到318亿元。
人行天津分行深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他们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符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专利权、商标权、股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2011年以来,他们联合有关部门,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试验区建设以“政策扶持、信用评价、融资对接”为导向,以金融政策扶持、融资平台对接、信用评级增信、信贷资源支持、信用激励机制为框架,定期对试验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和项目进行筛选,向试点银行进行发布推荐,目前已发布了5批281家优质企业名单。截至今年6月末,8家试点银行累计为滨海高新区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资金24.1亿元,涉及企业132家。
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为727亿元,涉及企业1873户,贷款余额、企业户数两项指标分别是2010年末的1.5倍、1.4倍。同时,科技型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例也由2010年末的5%提高至今年6月末的6%。
文/本报记者 王信川 通讯员 杜斌 李庶民
坚持市场化基本取向
王文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机构改革,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为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金融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生机与活力。
10年间,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香港和上海两地成功上市。国家开发银行已由政策性银行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并完成200亿元注资。通过改革,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日益完善,经营管理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资产质量大为改观,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
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2004年10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实现“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十一五”以来,央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构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立健全市场利率体系。2007年,上海银行间市场拆放利率正式运行并逐步确立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地位。2012年,央行又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新的步伐。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历史性一步。2010年6月,央行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核心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随后,央行分别于2007年、2012年两次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幅,促进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目前,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显著增强,逐渐趋于合理均衡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初步显现。
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2005年央行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按照行政指导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原则,牵头及配合处置了72家高风险金融机构,妥善解决大量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维护了金融体系平稳健康运行,保障了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在外汇管理方面,央行改进“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实行资金流入流出均衡管理。在江苏等7省(市)试点的基础上,央行于2012年8月1日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推广至全国。同时,央行取消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管理,进一步简化结售汇审核程序,提高个人年度购汇总额。另外,央行稳步推进资本项目有序开放,逐步取消境外直接投资的购汇额度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向境外放款,支持中资企业借用短期外债,实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促进资本双向流动,有力推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促进了国际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