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养老方式应引入更多创新元素
10月21日,重庆市江北区复盛镇敬老院来了20多位“小红帽”——来自当地小学的爱心志愿者。“小红帽”让老人们提前过了一个温暖的重阳节。 新华社记者 陈 诚摄

目前,我国正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传统居家养老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近日,本报编辑部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呼吁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方式创新和内容扩展,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

居家养老面临挑战

受传统观念以及经济水平的限制,目前农村养老依然延续着传统定式,大都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但是,这种养老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其背后的照顾与关怀却在日渐减弱。以我老家所在村子为例,很多老人不仅得不到儿女的贴身照顾,还要为照顾第三代而奔波劳累。在前些年,每户人家至少也有一两个青壮年,但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城市,“留守老人”的数量在急剧增多。农村“留守老人”最高兴的时候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家里人才回来。

农村居家养老之所以呈现出这种“名不副实”的现实困境,直接原因是农村青壮年流入城市,深层原因却是时代的发展对传统居家养老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冲击。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家养老存在的困境,必须把农村居家养老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下来考虑。制定一些旨在较好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措施。譬如以村委会为领导班子,建立解决孤寡老人或空巢老人生活问题的组织,采取多种形式为解决村民养老问题提供帮助。此外,作为子女也应肩负起关怀、赡养老人的责任,把“常回家看看”放在心上。

随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以及城乡经济互动越来越频繁,可以预见,农村居家养老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希望国家在了解农村养老现状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农村“老有所养”的制度来。

(天津师范大学 党毅浩)

养老方式应尊重老人意愿

传统观念认为,养儿防老。但如今,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421”的家庭模式,使年轻人面临需要同时赡养多位老人的压力。同时,年轻人在社会经济压力下的“啃老”也已经成了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子女们工作繁忙,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在家中陪护老人,再加上老年人年老多病、居家养老雇佣保姆的费用较高等原因,都使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为解决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应对,敬老院、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也应运而生,为老人们提供了安身之所。

养老方式虽然已经多样化,但如何选择养老方式,子女们应该尊重老人的意愿。有的老人思想开明,喜欢热闹,可以选择到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有的老人传统观念比较浓厚,喜欢那种儿孙绕膝的日子,他们更适合居家养老;在居家养老中,子女们也应尊重老年人生活习惯,满足其感情和精神需求。

无论何种形式的养老方式,都是为了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快乐、更幸福。作为子女,要多考虑老人的心理愿望和需求,认真征求和听取老人的意见,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使其保持心情舒畅,愉快地度过每一天。作为老年人,也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转变观念、适应环境,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自己寻找更理想的养老方式,使自己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过好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

(吉林通化市弘康园西区 丛然滋)

民办养老前景广阔

目前,老年人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需要国家和地方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建立多种形态的养老服务机构。

现有服务机构养老面临诸多问题,公办养老院由于数量有限,普遍存在“一床难求”的境况。而民营的养老院却面临近半的空床率。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费用问题,一边是养老院的高成本,另一边是老人的有限收入。

要打破这一僵局,需要政府制定政策扶持帮助民营养老机构。大连市在2010年出台的养老机构补贴政策就很有借鉴性: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市财政对其资助标准为每张资助4000元至5000元,但受资助的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必须在30张以上。资助金拨付方式为三年两次支付,即:通过评审验收的养老福利机构正式运营满一年后,入住率达到30%以上,支付首次50%资助金;运营满3年后,入住率达到50%以上,支付另外50%资助金。到期未达规定要求的,暂停支付。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养老机构正常运营,还可以引导他们扩大规模。政府政策扶持民营养老院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企业资本的流入,但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规模来保证未来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

相信有了政策的扶持和民间资本的支持,养老机构的发展速度将更快。有了真正的养老市场,就能给养老方式的多样化提供更好的舞台。

(江西财经大学 王桂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