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即墨市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引进新兴产业,产业结构实现了由轻工业为主向轻重工业并重、由传统产业为主向现代产业快速崛起的跨越升级。根据自身在山东省、青岛市的突出位置,即墨市确定实施“蓝色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和特色精品城市建设等战略,构建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一核五区、组团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10月12日,记者来到山东省即墨市即发集团,在产品展厅,技术中心主任黄聿华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他们从甲壳质中最新研发的两种新型的止血材料:“这两种新材料已拿到了3项专利,并获得了德国莱茵TUV公司颁发的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拿到了这个认证,国外的客户就会认可你的产品。”
即发集团是国内数一数二的针织强企,作为传统企业,他们早在13年前就开始从海洋甲壳质中提炼新纤维,其自主研发的“甲壳质纤维”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大提升了针织纺织产品的附加值。而这两种新型的止血材料的研发成功,则预示着这家传统纺织服装企业,已开始向海洋医用纺织品领域转型。
即发集团的转型之路,是山东省即墨市转型升级之路的缩影。10年前,即墨市是以“长江以北最大市场群”和众多名牌针织服装企业群而闻名。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传统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不断培育,即墨市正由一个“针织名城”,转型为以生态、高科技、海洋经济为特色的“蓝色新城”。
从“针织名城”迈向“蓝色新城”,即墨市历经10年奋斗和探索。
10年前,市场可谓是即墨市最靓丽的名片。2002年,即墨市各类市场达到141处,其中专业市场33处,以青岛服装城为龙头的“长江以北最大市场群”基本形成,并带动发展了即发、红领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企业。
自2002年起,即墨市按照青岛市委“把即墨作为大青岛重要一极加快推进”的战略要求,决定以新型工业和服务业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加快培育针织服装服饰、电子及电子配件、造船及造船配件、食品饮料、市场商贸和旅游六大产业集群。随后,即墨市大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调整生产力布局、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一系列工程相继启动。
今年初,青岛市把即墨的鳌山卫镇、温泉镇确定为中国“蓝色硅谷”的核心区,更引发了一场蓝色“蝴蝶效应”:即墨市提出了围绕蓝色硅谷核心区这一核心,每一寸土地都打上了“蓝色”印记的构想,他们在全域范围内布局了蓝色硅谷产业区、城市中心区、北部汽车产业集聚区、西部国际商贸物流区、大沽河沿岸现代农业示范区“五区”,通过组团发展,实现蓝色全域覆盖。由此,一个“蓝色新城”呼之欲出。
“由‘针织名城’迈向‘蓝色新城’,并非不发展传统优势产业,而是要在提升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像市场群,我们要规划建设总投资100亿元、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的即墨国际商贸城,力争5年内市场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重振江北商贸名城雄风。”即墨市委书记刘赞松对记者说,“蓝色硅谷核心区落户即墨是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集全市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要素支持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以此为契机,把即墨建设成为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低碳生态、世界一流的蓝色新城。”
沿着新铺成的宽敞柏油路一路前行,记者来到蓝色硅谷核心区内已落成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综合楼,只见一栋5层高的建筑拔地而起,往日的荒滩已不见踪影。在已竣工的综合楼内,全国最大的海洋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也建设完成。据介绍,该平台总面积为13900平方米,设计计算能力为245万次/秒。
“我们还有一大批高端项目也签约了。”鳌山卫镇党政办主任胡振夏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入驻蓝色硅谷核心区的项目,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外,还有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中船重工七二五所青岛分部、海洋化工研究院海洋涂料科研中试孵化器、国家海洋监测设备质检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蓝色硅谷研究院、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青岛基地、国家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十几个重点项目。近期,微软公司投资50亿元的云计算中心项目也将签约。
围绕着蓝色硅谷核心区,即墨已搭建起了汽车产业新城、女岛船舶工业功能区、生命科学产业集聚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国际商贸物流区、蓝色硅谷产业区6大高端产业发展平台,以承接产业的落地。
记者来到女岛船舶工业功能区的青岛扬帆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只见硕大的造船码头上,几台巨型龙门吊正在紧张地工作,紧靠码头的港湾里,停泊着一艘约有300米长的巨大货船。“这是我们刚刚建成下水的20.5万吨散货船,是山东省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吨位的船舶,航速及载货量等主要技术参数优于日本和韩国同类型船舶。”扬帆船舶公司总经理助理马强向记者介绍,扬帆船舶公司的硬件设施属国内一流、世界先进,最大的船坞为30万吨,“我们现在在手的订单包括几艘20.5万吨的大型散货船、海洋工程支持船等共23条船舶,20.5万吨的大型散货船我们已经造了两条,第三条也已开工建造”。
即墨市所说的“全域蓝色”并非只限于海洋经济,他们所指的是一种广域的蓝色,核心是追求生态型、高科技的产业形态。太阳能光伏产业就是他们着力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在南泉镇,记者接触到了他们应用太阳能发电的成果,应用太阳能发电的是青岛华骏集团闽龙钢材交易市场。记者登上华骏集团办公楼的楼顶,看到旁边6万平方米室内仓库的屋顶,有三分之一面积覆盖着太阳能电池板。“我们是先用三分之一面积试验一下,别看面积不大,每年能发电100万千瓦时。”华骏投资集团副总经理潘立业告诉记者,他们这个仓库加上办公照明和部分加工业务,每年需用电300万至400万千瓦时,太阳能发电为他们节省了大量电费。
在位于普东镇的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他们建设的太阳能示范大棚。记者发现,这个钢架结构的大棚比一般农业大棚要高大宽敞得多,棚顶一块块或透明、或彩色的玻璃相间。棚下,一畦畦芹菜、草莓、苗木生长茂盛。“把透光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和设施农业大棚结合起来,棚顶发电,棚内种植农作物。”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洪胜指着呈斜坡排列的棚顶介绍道,“这一个大棚占地7亩,足以实现机械化耕作。”
这种“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将昌盛日电公司由以前单一的电池组件生产商转变为新能源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何洪胜告诉记者,每个太阳能大棚相当于一个2000千瓦电站,每年发电28万千瓦时,山东省内给予1.2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并由国家电网统一收购,每个大棚年发电收入30万元。发电与农业两项相加,年收入大约是47.5万元。
据悉,按照这样的模式,即墨市将把普东镇打造成“太阳能小镇”。而随着这一模式的成功,昌盛日电公司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尽管当前太阳能光伏产业处于低潮,但他们的订单仍然应接不暇。而借助这一龙头的带动,即墨市规划建设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园也进入高速发展期,一大批太阳能产业链和关联项目纷至沓来。预计到“十二五”末,当地太阳能光伏产业将形成过千亿元的集群,成为即墨这座“蓝色新城”的重要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