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行深处转型忙
本报记者 韩秉志 刘存瑞

弘扬太行精神,发展红色旅游,山西武乡县以“打好革命老区一张牌”为核心,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促进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推动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巍巍太行,悠悠绿妆。在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前夕,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山西武乡这个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的革命圣地。一进入太长高速武乡段,记者就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八路军文化氛围:在公路两侧护坡上,八路军文化版画、八路军将士雕像、抗日英雄故事版画等艺术作品随处可见;在武乡县城的大街小巷,车窗外掠过的是一面面“红色武乡”宣传旗、一座座八路军主题雕塑……

武乡县地处太行、太岳两山之间,被誉为太行山上的“小延安”,是“太行精神”的孕育地。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八路军的足迹,革命文物、红色景点遍布全县。

走进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展厅,一面长达80米的“抗战文化墙”,集中展示了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创作的298件文艺、美术作品。当年的战斗情景,通过声、光、电等表现形式得到还原,全面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8年抗战的光辉历史。

在八路军司令部旧址,朱德总司令当年种下的五星杨依然挺拔,古朴的院墙似乎在默默诉说当年的历史。

武乡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又是资源大县。长期以来,武乡一直以自然资源采掘为支柱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缓慢。2008年初,武乡县委、县政府确立以弘扬太行精神和传承八路军文化为主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坚持文化带动、旅游拉动、品牌支撑,带动了文化创意、动漫开发、影视制作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做大做强八路军文化产业,是武乡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武乡县委书记周涛对记者说。武乡县以“打好革命老区一张牌”为核心,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八路军文化主题公园,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砖壁村,这个位于武乡东部、深处太行腹地的普通小山村,就是当年八路军总部和百团大战指挥部旧址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在此驻扎一年零两个月,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这里“村村住过子弟兵,户户出过八路军”,可谓“中国红色第一村”。

如今,占地1500亩的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在这里修建,形成全国首创的互动体验式红色文化旅游景区。

当一天八路军,扛一次老步枪,吃一餐小米饭,唱一首抗战歌……总投资1.57亿元的八路军文化园,全面再现八路军当年生活、生产等场景,游客还可以到山下村子里的“农家乐”品尝一顿地道的小米饭。一个个体验项目,让红色文化旅游趣味盎然。

夜幕降临,在武乡太行龙湖湖畔青山绿水间,大型实景剧《太行山》如约开演。600多名来自周边村庄的农民参与演出。

今年65岁的东胡家垴村党支部书记任成堂在剧中扮演一位老羊倌。从实景剧开始排练,到正式演出的几个月时间,任成堂和他的40只羊“演员”每天都要在剧场里的坡上坡下跑好多个来回。这天晚上,60岁的老伴又来陪他一起赶羊。老任对记者说,剧组按照排练期间每人每天40元,演出期间每人每天30元,外加每人每天5元交通费,几个月下来,出演农民每人增收几千元。

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太行山》大型实景演出这“两园一剧”,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武乡农民的生活。红色旅游,给武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砖壁村,59岁的李三祥和老伴在种田之余,办起了“农家乐”,赶上生意好的时候,每天都有上百元的收入。随着“两园一剧”的投入运营,武乡县迅速兴起“农家乐”建设热潮。目前,全县“农家乐”经营户总计2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上万元,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201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65.85万人次,同比增长27.58%,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61亿元,同比增长78.6%。

据当地旅游部门统计,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武乡县共接待游客14.76万人次,同比增长29.15%;门票收入195万元,同比增长157%;旅游综合收入7728万元,同比增长25.22%,创历年之最。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和大型实景剧《太行山》景点接待游客连续8天突破1万人次,最多达1.51万人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