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患者点燃重生的希望
——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柴家科
本报记者 张 忱 通讯员 王佳斌 纪 鹏

“柴主任,您看我的脸和手全都好了,一点也看不出受过伤!”10月12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已经完全康复的高铁成一见到柴家科,就和他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高铁成很坚强,很配合我们治疗。原来他皮肤比较黑,现在还白了,比以前更帅了。”柴家科笑着对记者说。

今年5月,“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为抢救被困群众3次冲入火海,造成全身9%的面积二度烧伤,经过柴家科的治疗,高铁成的伤很快痊愈。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2000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烧烫伤,其中约5%的病人需住院治疗,烧伤造成的死亡人数仅次于交通事故,排在所有意外伤害的第二位。通过刻苦的努力,柴家科为许多不幸的患者点燃了重新生活的希望。

不算奇迹的奇迹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是我国我军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救治单位之一。在50多次重大抢救任务中,柴家科带领团队把众多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2006年5月,黑龙江省黑河市嘎拉山林突发大火。一场灭火大战后,35名武警官兵不幸被严重烧伤。当时身在烟台的柴家科接到救治伤员的命令后立即飞赴黑河,连夜实施手术。在暂时控制住病情后,柴家科又力主将伤员运到北京治疗。经过一番长途跋涉,伤员们在烧伤后第三天到达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根据传统理论,烧伤抢救的黄金时间是6小时之内。有业内专家认为,“这么多重伤员,能救活一个就已经是奇迹!”

为了挽救官兵的生命,柴家科带领救治小组连续奋战3个昼夜,完成27台大手术。随后,他日夜守在病床边,随时处理突发情况。时值盛夏,烧伤特护病房的温度居高不下。柴家科带领医护人员为官兵们换药、覆盖创面。经过80多天的艰苦努力,35名伤员全部康复出院。

2003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生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毒剂芥子气泄漏,造成几十人沾染中毒。担任救治小组总指挥的柴家科不顾危险,冲在最前面指挥抢救。最终毒气扩散得到控制,社会恐慌情绪逐渐平复。44名芥子气中毒患者中,除1人因深度烧伤死亡外,其余全部生还。

柴家科不仅在重大任务中屡建奇功,对日常接诊的患者也不遗余力救治。2004年除夕,两个昏迷不醒的姐妹被送至医院。检查发现,姐妹俩均为深二度烫伤,烫伤面积分别为85%和70%,生命垂危。在柴家科的指挥下,医护人员马上投入抢救。次日凌晨3点,伤员的病情稳定下来。随后的18天,柴家科和医护人员放弃春节假期,每天盯在病房,24小时轮流守护,终于使姐妹康复出院。

不过,对以往成功治愈的病例,柴家科却不愿用“奇迹”来形容。他说,“我只是在烧伤方面做了点工作、有一些想法、有一点建树而已。”

逼出来的创新

经过成百上千次的重症抢救,柴家科越来越注重创新和科研。他告诉记者,不少办法就是他站在病床旁边想出来的。“病人的病情不见好转,说明原来的方法不理想,逼着我们创新、想更好的方法。如果不创新,医生做成‘手术匠’,就‘瘸腿’了。”他说。

1997年初,柴家科结束在美国的博士后研究,谢绝了美国导师的再三挽留和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开始攻克严重烧伤脓毒症这一世界性难题。当时的烧伤整形科只有37张病床,人才和资金都十分紧缺。烧伤整形科医生牛秦莉告诉记者,“那时柴主任白天做手术、查病房,晚上搞科研、写文章,一年365天,除了外出开会,从不懈怠。”

在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盛志勇指导下,柴家科及其团队历经10多个寒暑,在烧伤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这些成果使我国烧伤脓毒症的发病率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3.9%降为26.0%;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由17.3%和87.5%降为6.9%和40.0%,烧伤总治愈率达到99.8%。上述研究成果在全国100余家大型医院专科进行推广应用后,使我国烧伤脓毒症的防治有了突破性进展。

柴家科对科研要求极高。他要求科里每一位医护人员,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必须有创新、出成果。在研究中,他会提醒新来的同事,“你研究的可行性在哪里?国内外研究到什么程度?创新性又在哪里?解决了临床上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每周一早上7点半到8点钟,是烧伤整形科的英语读书报告会时间,柴家科要求科室医生和在读研究生全部参加。

近年来,柴家科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7项,还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成为当选国际烧伤学会执委兼东南亚区代表的第一位中国大陆学者。

不论亲疏论贡献

柴家科已经是国内的知名专家。但他说,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一个人强不算强,关键要把团队做强。要形成强大的团队,首先要有德才兼优的人才队伍。

烧伤整形科的医生王伟说,柴主任常对医护人员讲,医德不仅是指拒收红包、微笑服务,还要能真心实意地为患者着想,切实解决治疗难题。现代烧伤治疗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保住生命,而应包括患者身心、外貌及功能的康复,使他们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医者父母心,每个病人的个体素质和条件有所不同,患病期间的心理状态和言谈举止会发生变化,这要求一个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具备很强的沟通交流和心理疏导能力。

在能力培养上,柴家科认为,不仅要教技巧方法,更要为他们开拓思路。柴家科对记者说,我国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恢复能力弱,得了褥疮等慢性不愈合伤口之后,往往很难找到好的治疗办法。因此,五年前,柴家科有了成立一个治疗中心的想法。

烧伤科副主任郝岱峰说,2011年初,科里成立了创口修复中心,专门治疗各种慢性不愈合伤口。“如糖尿病足,原来要截肢的病人可以保住肢体,很多人原来觉得褥疮治不好,现在我们接手的50多位褥疮病人,都基本治愈出院了。”郝岱峰坦言,一开始柴主任让他负责创口修复中心时,他比较纠结,因为自己已经从事了17年烧伤治疗不想放下。但现在看来,这项工作意义重大,“现在我们通过营养支持、代谢调理和采用多种生物复合材料和创面持续封闭式负压技术,形成了一套比较可行的治疗方法。”

如今的烧伤整形科早已摆脱了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拥有6个病区,287张展开床位,年门急诊量6万余人次,年住院病人5000余名。柴家科说,关键是要靠制度形成良性竞争。在晋级、评奖等重要问题上,要公平公正,不论亲疏论贡献。他力主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人员考核制度、研究生定期科研汇报和研讨制度、研究所的定期学术活动制度,每到年底,全科人员都集中起来,结合各自的预定目标进行自我评价、集体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奖励、晋升、考博、出国深造等联系起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