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沙鸥达特口述 本报驻中亚记者 李垂发整理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国在中亚地区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建交20年来,双边贸易额从建交初期的5215万美元提升至去年的24.8亿美元,增长了47倍。

沙鸥达特从事中国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东方语言大学系主任、哲学副博士,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多次应邀访问中国或到中国参加国际会议,亲身体验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3次到中国,每一次都看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我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是1996年,当时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大学派我到中国用英语学习汉语,但是,我到了北京,从下飞机开始,我就意识到用英语学汉语的计划不符合实际:因为大多数北京人当时并不会说英文,不用说在机场,在商店、市场和日常生活的地方说英语的人就更少了。于是我不得不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开始系统地学习汉语。我是从学习汉语开始了解中国的,我非常感谢命运给了我一个在中国学习汉语的机会。从此,我将自己的未来生活与汉学研究联系在一起了。我觉得,汉学是一门博大的学科。

3年多的时间我学会了汉语,1999年我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毕业。在北京留学期间,正是北京城市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到处在拆旧房,人们称为“胡同”的窄街小巷为新建楼房腾出了地方。许多高层建筑一天一个样,眼看着就矗立起来了,很短的时间内一座座高层漂亮建筑拔地而起。

6年后,我第二次到北京,从面积那么大、设施那么现代化的机场,到市区面貌一新、装上了空调的公共汽车和众多的出租车,这时的北京我认不出来了。回想当年在北京留学时,出租车太贵,骑自行车到学校太远,只有坐公共汽车,路上要折腾2个小时,特别是夏天车内又闷又热。我感觉北京的交通变化非常大,地铁线增多了,公共汽车装上了空调,广播自动报站名,还有文字显示下一站站名,再也没有过去那种难受的感觉了。

2012年我应邀来中国参加国际会议,这是我第三次到中国。这次中国之行,无论是在学术方面,还是在社会交往方面,都给我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北京的街道变得更宽、更大、更干净了,绿化也好多了。外国进口的汽车多了许多,人们的生活改善得很快。我明显感到北京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彬彬有礼,像对待同胞一样待我,这使我感到很愉快。

如果要问中国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哪里,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中国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二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几乎所有阶层中国人的生活都得到大大改善,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中国取得了显著成功;三是中国的年轻人充满爱国主义热情,他们聪明、勤劳、朝气蓬勃,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拥有这样的美好社会和这样优秀的年轻一代,中国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